临汾:老年乐 乐在我是一名正能量的传播者

2016-11-08 11:52: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花甲老人刘玉城

乐当尧文化传播者

  临汾新闻网讯 “抢救、挖掘尧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临汾人都应成为尧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日前,记者在尧都区大阳镇文化站见到了67岁的民间剪纸艺人刘玉城。他除了坚持剪纸创作,还致力于挖掘和整理有关帝尧的故事与传说。他希望达到一定数量后集结成册,让更多人从中了解临汾、爱上临汾。

  “你知道尧的出生日吗?”刚一见面,刘玉城就打开了话匣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尧出生于农历四月廿八。但是,我走访了尧陵周边的村庄,跟那里的老人们聊天时听到另一种说法。据说尧生于三月初八,卒于九月初八。史料中有记载,过去的每一年,尧陵周边村庄会在这两个日子举办祭奠尧王的活动。”

  刘玉城的老家与尧陵相距不远,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尧的传说。“小时候,母亲跟我讲过尧王选陵、尧太子丹朱、柏树千年不长也不死等故事。虽然没有正史佐证,甚至还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是经过一代代口耳相传,这些故事得以保留。”刘玉城说,我听过这些故事,也记在了心里,却从未想过把它们整理出来。直到临汾迎来‘大事件’,我才动了下笔的念头。”

  5月11日,我市500名志愿者走上街头,为临汾争夺“2016山西省旅游发展城市大会主办权”助力投票。志愿者为宣传家乡不遗余力,市民们的投票热情也空前高涨,刘玉城不禁被现场气氛深深感染,同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身为土生土长的临汾人,我们能为尧文化做些什么?我认为,自己有义务把所知道的关于尧的传说整理出来,让更多的外地人对尧文化感兴趣,并燃起来临汾旅游的热情。”

  说着容易做着难。刘玉城听来的许多传说,只有短短几句话,如何将它们丰富成一篇完整的故事?他不会用电脑,更不会上网,如何获取相关的资料?面对种种困难,他没有气馁,决心靠着“勤跑、勤问、勤写”来完成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往尧陵周边的村子跑,打听村里是否有八九十岁的老人。然后,再一户一户地找过去,一边听老人讲故事,一边用纸、笔做好记录。

  “村子里上了90岁的老人,我几乎都见过、问过,也从他们的讲述中获取了重要线索,有些内容环环相扣,正好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故事。如尧王在选陵的过程中,还留下‘上马台’马宝泉’‘下马庄’等传说及地名由来。目前,我已经整理出七篇故事。”刘玉城兴致勃勃地说,这让他感到其乐无穷,同时更坚定了他坚持下去的决心。

  此时,记者留意到,刘玉城的书桌上放着厚厚一摞书本。而这些书本都与尧文化有关,有些是他的手抄本、有些是相关的历史典籍、有些是他搜集来的旧报纸。其中,关于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的相关报道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说到这儿,他兴奋地说,专家学者证实了‘最早中国’在临汾。‘尧都平阳’正在成为信史,帝尧文明不再是传说。咱临汾人可得加把劲儿,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尧文化,让尧文化代代相传。”

  “好多东西都埋在地里,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挖出来。”刘玉城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会继续自己的探索之旅,挖掘更多与帝尧相关的传说。我还要借助剪纸艺术,将帝尧故事通过一系列作品来展现。”记者 李静


临汾耄耋党员吕兰英

乐为居民“跑腿”


  “人上了岁数,身体就容易出问题。这不,前段时间因为咳嗽了几声,脊椎就骨折了。等我身体好了,还要继续为社区、为居民多跑腿,管‘闲事’。”在市区铁路大宿舍25号楼里,已是耄耋之年的吕兰英,同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夕阳之乐。

  80岁的吕兰英是一名老党员。199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她被小区居民推选为铁路第二居委会的主任。“2002年,居委会改成了社区,我也从主任变成了片长。辖区内13栋楼600多户居民的计划生育、低保申请、医保办理、人口登记等大事小事,都是我必须做好的功课。”吕兰英说,社区的事看上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但少了热心、耐心和细心,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就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发展的大和谐。

  楼上楼下挨个跑,哪家有难勤帮忙。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吕兰英的记忆犹如放电影一般,再次浮现在眼前。

  “记得那时,16号楼住着一位81岁的老人,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后,剩下一个儿子在太原工作,儿媳妇也下了岗,孙子正在上大学,一家人的日子着实艰难。”当时,考虑到老人患有甲沟炎,吕兰英将她看作自己的亲姐姐,时常到老人家中,帮忙整理家务,还自掏腰包买来鸡蛋、牛奶等营养品,将关爱送到了老人的心坎上。

  乐为居民跑前后,热心公益咱当先。20多年来,除了为广大居民的大事小情忙前忙后,在社区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吕兰英也是率先带头,用她自己的话说,“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

  “带领居民清理社区环境卫生;组织辖区住户清除社区‘牛皮癣’;发动孩子们一起走近‘孤寡残疾人群,奉献一点爱心’公益活动,为弱势人群送上一份温暖与关爱。”吕兰英笑着说,虽然已是80岁的高龄,但“工作”之余的她,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社区“天天乐合唱团”就是她和姐妹们开心相聚、传递健康的“开心驿站”。

  吕兰英高兴地说,每天9时30分到11时,小区17号楼前小花园的凉亭,就是她们共享欢乐的“大舞台”。“作为合唱团的组长,我让孙子帮忙,从网上下载歌曲,为大家录歌、复印歌本,保证人手一册,绝不耽误大家的正常排练。”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如今80岁的吕兰英由于年龄关系,不得不从自己的“岗位”上二次退休,但她告诉记者,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大家需要,她会一如既往地为广大居民多跑腿、多办事,因为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共产党员。 记者 成华


八旬老人董耀庆

“业余律师”为群众捍卫权益

  有这样一位八旬老人,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学起了法律法规。20多年间,为缺乏法律知识的人提供了法律援助,被人们称为“业余律师”。这位85岁的老人名叫董耀庆,住在市区体育南街环城巷。11月6日,记者探访了这位“业余律师”。

  董耀庆当过教师、校长,这期间不断有人找他调解纠纷;退休之后,他没有闲居在家,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法律法规。别人当律师是为了赚钱,而董耀庆是一心为了群众。说起20多年的“业余律师”生活,董耀庆觉得这是一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伴着这种快乐,他先后为1500余人提供了法律援助,80%以上案件胜诉。因为来找他的人大多是农村百姓,家境贫寒,请不起律师,而在他每次帮助受援者之后,当对方提出给予报酬时,他总是笑着说出自定的12字收费标准:给多收多,给少收少,不给拉倒。”

  董耀庆把大部分报酬用于自己编印发送的《事实与法律》文集上。截至目前,他已经成功编印了8本《事实与法律》文集,囊括了民事、刑事、民事带刑事、刑事带民事130余件典型案例,其中以民事案件居多。他将一个个典型案例收录到这本文集中,用事实告诫大家要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我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1989年4月我当选‘山西省党员教育优秀工作者’。”董耀庆说,我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退休后能够用这样的方式为百姓做些事情,我感到很自豪、很光荣。”

  虽然董耀庆已经85岁高龄,但他依然发挥余热,为百姓提供法律援助。他认为,这就应该是党和政府提倡老干部“老有所为”中的“为”,他将继续为人民服务。 记者 郭秀婷


张天珠 退而不休的老体育人


  学生时代,他是优秀运动员,工作以后他是优秀体育老师、国家干部。在他从事体育工作的四十年中,为省、市体校,大专院校输送了近百名优秀体育人才。他率队参加省、市体育比赛,屡获优异成绩。1997年他光荣退休,但他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丝毫未减。他谢绝了私立学校的高薪聘请,放弃了退休生活的闲适,做起了老年体育工作。他就是原尧都区体委主任、现尧都区老年体协主席张天珠。

  爱岗敬业 真抓实干

  老年体协是一个无权、无钱、无编制的社团组织,工作对象是闲散的老人,要把这样的工作搞好,真是难上加难。但张天珠凭着他的好人缘和无私的敬业精神,使尧都区老年体育工作日新月异。他每年都要把城内90多个健身站点跑遍,并深入到农村健身站布点,比退休前还忙。

  朋友们劝他别干了,又不挣一分钱,何苦呢?张天珠却说:跑跑走走对身体有好处。”他何止是跑跑走走,那是真干实干。2002年在魏村修门球场时,头一天晚上洒了水,第二天早上要滚压,凑巧这天村里有一家有喜事,说好来滚压的人都去帮忙了,眼看地要干了,他就一个人拉上铁滚子,把门球场压得平平展展,村里人知道后,万分感动。

  2005年,国家老年体协开展“雪炭工程”,为尧都区拨了3万元修四块连片门球场。张天珠主动找当时区领导协调建设场地和资金,在尧庙烈士陵园西与门协主席马成文两人,三伏天早出晚归,一干就是两个月。看到平坦漂亮的四块门球场胜利竣工,他会心地笑了。随后全国门球冠军赛山西南片赛在新建的门球场举行,新建的球场受到了领导与参赛选手的好评,为临汾市赢得了荣誉。

  2010年、2011年在区体育中心领导大力支持下,张天珠和马成文又主持修建了两块铺草坪、盖顶棚、有灯光的高级门球场。

  领导有方 工作有序

  “工作要一件件落实,一桩桩办好。”这是张天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把老年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他首先抓组织建设。他跑遍了尧都区17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10多个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健身站点272个;其次是选项目。他先选择国家老年体协推广的健身秧歌、健身球、柔力球、太极拳,又推出了本地老年人喜欢的踢键子、敲锣鼓、跳绳、甩鞭子等项目,还选了一些时尚项目如广场舞、街舞等。几年来全区健身项目已发展到40多种;再次是培养教练队伍。他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先后选派60多名教练参加全市、全省、全国培训,并邀请各级优秀教练来办培训班20多期,培训500余人次。目前,尧都区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03名;最后是抓活动。现在尧都区每天参加晨练的人成千上万。除了晨练之外,每年春节和各大节日,乡镇农村、街道社区都要组织庆祝活动。由于多年来坚持不断地组织活动,涌现出一批精品团队与个人,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表演,尧都花鼓队到人民大会堂、延安演出;健身球、健身秧歌、柔力球代表队到香港、浙江、福建表演;锣鼓队赴韩国、台湾、香港表演;健身鞭王贾万聪登上央视舞台;中华麒麟鞭温刘根在黄河电视台达人秀一展身手等,为尧都区赢得了很多荣誉,而这一切都凝聚了张天珠的汗水与心血。

  高瞻远瞩 科学发展

  自从1997年在老年体协任职以来,张天珠一直思考着要把老年体育工作纳入到科学健身、科学发展上来,为此他成立了老年体育科学研究会,组织了一班人,进行调研活动,对老年体育的目的、意义、发展方向,搞好工作的办法进行研讨,几年来发表论文35篇,其中有5篇获省、国家老年学会一等奖或优秀奖。

  2012年尧都区老年体协编辑出版了一本《尧都区老年体育辉煌历程》大型画册,以生动的画面、翔实的史料,展示了尧都区老年体协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画册中既有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精神掠影,又有感人事迹的生动经过,并记录了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景以及各级领导对老年体育事业的关怀,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它是尧都区体育发展史上的深刻记忆,也是张天珠几十年来献身老年体育工作的生动缩影。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