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裴彩芳的诗意人生

2017-01-17 21:4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名检察官的诗意人生

——记我省2013年—2015年“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裴彩芳

  人物简介:裴彩芳,常用笔名伊路青鸟、灵犀儿、静河。山西临汾人,山西省作协诗歌协会专职委员,临汾市作协副主席。文学作品散见于《诗刊》《诗刊·下半月》《星星诗刊》《诗潮》《大诗歌》《黄河》《山西文学》《大河诗刊》等刊物。已出诗集《午夜的探戈》《石斛兰》《钓月的人》《益母草》《散十四行》。散十四行》获2009年度《黄河》第一届“西口杯”优秀诗歌奖,获2010年临汾市“五个一工程奖;《石斛兰》获临汾市201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紫露秋黄》获山西省2013年至2015年“赵树理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是山西省最高荣誉文学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

  人如其名,这句话放在裴彩芳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近五十年的人生旅程,悠然清静却也色彩斑斓,这是诗歌赋予她的。

  裴彩芳从小成绩优异,母慈父爱。后于1987年毕业于临汾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和同学一起创办《小草》文学社,毕业后分配在乡宁县东街小学任教,1993年调入县检察院工作至今。如果仅此,似乎也落于平淡。与诗结缘,让她的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灿烂绚丽。

  《论语·阳货》中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裴彩芳看来,以诗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少了一份单调和浮躁,多了抒发情志的通道。广交雅朋诗友,生命自然会在文墨浓郁的长卷中散发出一缕沁人的幽香。写诗,裴彩芳很少刻意精雕细琢,她只捕捉因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一悲一喜迸发出的灵感。

  裴彩芳的记忆中,自己打小就喜欢文字。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开始订阅《故事会》和《少年文艺》,每年都会订阅,并会阅读很多文学书籍。从中学时期开始,裴彩芳便会用一些短诗来记录心绪。如今看来,那些少女时期出于兴趣以及对文字的热爱和生活感悟所写的字句,已然称不上诗,但不乏诗意。

  19岁成为一名教师后,裴彩芳把洁白的粉笔末扬在三尺讲台,面对纯洁幼稚的学生,她有些困惑和迷惘,于是有了这样的诗句:“天空中的白云采摘我眼中的忧郁\夜开始落泪了。”成为一名会计后,每个报表的夜晚,每个结账的日子,裴彩芳不厌其烦地把算珠拨的噼啪响,日记中便有了这样的文字:“我在敬重和爱恋中认识了你\你把深深的幽怨赐给了我。”由一名教师变成了一名会计,最后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检察官,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与文学无关。那时候的裴彩芳并不知道,她走的那条路离诗有多远,但她深信,诗无时不在她的生命里,陪着她的苦难,陪着她的拼搏。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裴彩芳看到了初中所在学校语文老师王晓鹏印刷的杂志《西山文苑》。她整理了自己的几首小诗拿过去给王老师看,没想到王老师就把几首诗全部刊发,并不吝赞美之词,“彩芳的诗好,有前景。”得到王老师的认可,裴彩芳十分高兴。此后,王老师几乎每期都会找一首裴彩芳的小诗放在《西山文苑》,但这并没有激发裴彩芳走出去。忙碌之余,她依然如往日一般,偶尔浏览在网页之间,看一些新鲜的轶事,下载一些喜欢的美图,写一些喜欢的文字。

  “第一届扬州诗歌节你参加吗?”2008年,裴彩芳收到了诗友的信息。“诗歌节?我能参加吗?”裴彩芳有些迷茫。鼓起勇气带着自己的诗走出去,裴彩芳认识了更多诗友。很多诗友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裴彩芳的《散十四行》,写了近二百首后,诗友建议:“如果差不多,可以考虑出一本书。”“出书?”谈到出书,裴彩芳以为自己在做梦。诗友认为像裴彩芳这样不善于投稿,只是封闭自己写东西,自然是出一本书最好,作为诗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裴彩芳有些动摇,她的写作初衷并不是出书,只是淡淡地记录着,想抓住瞬间的彻悟,用文字记载自己的一点一滴、一爱一恨。

  如果要出书,第一本一定是《益母草》。

  生母去世那年,裴彩芳三十来岁,在生母有生之年,她没有开口叫过一声“妈妈”。三十年前的一个深夜,家里第六个孩子出生了,母亲产前一个月父亲突然离世,全家人都在慌乱地安慰母亲,没有人在乎一个小生命。孩子太多了,没有人稀罕,所以顽强活过来的女孩,还是被决定送人。降生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夜里的女孩,正是裴彩芳。幸运的是,在养父母的疼爱下,裴彩芳健康幸福地长大了。生母猝然去世的那段日子里,裴彩芳把自己无法言表的心情记入了诗里,用深情的文字写下了对两位母亲的爱恋。《益母草》由此而来,那是裴彩芳心向的故乡和故乡麦田里劳苦的母亲。

  2009年,裴彩芳的第一本书面世了。然而,种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不是《益母草》,而是《午夜的探戈》,是裴彩芳多年来笔耕不辍、点滴拾遗的集结。第一本书拿在手上的时候,裴彩芳总觉得自己只是业余,也不想影响工作,就悄悄藏起来了,只赠给了个别要好的朋友。

  诗歌创作从未停止。父亲是裴彩芳笔尖上不断的泪珠,石斛兰被称为父亲之花,具备了父亲所有的刚强、祥和可亲的秉性,所以她把怀念父亲的长诗命名为《石斛兰》,并把书名定为《石斛兰》,以表达她对父亲深深地怀念和感恩。

  去京城看病前,父亲的背影在山间小路上、在一个家户的门前、在青石河畔,他匆匆地走着,忙不完的事,道不完的别。临离开家,他的最后一桩心事,去老邻居家理个头发,每一个月他们两个老头都要相互刮胡子、相互理发,他不能失约。父亲就是这样一位重感情的人。父亲告诉她:“你是我从山里抱回来的。”裴彩芳从来不信。父亲又对她说:“抱你时天气阴得很重,云很低,我怕你母亲反悔,去了那个家不敢逗留,匆匆收拾好东西,抱起你就走,走在半路上滂沱大雨把我浇成了落汤鸡。我用身体护着你,只怕把你闷着了。”父亲说到这些,裴彩芳相信了她是父亲抱来的。知道这些的时候,裴彩芳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为此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的手指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它一直找不到我的影子\我的影子徙居的方位\它艰难地找我的思想\我灵魂的安乐处……”的确,与文字打交道的角色,比常人更容易感知周遭事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们可以感受到属于一片落叶的忧伤和一只鸟的欢快,然后,用心灵将他们捕捉、记录。在诗歌的海洋里,想像恣意腾飞,每一字一句都灵动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徜徉在这样的世界里,裴彩芳沉醉着,乐此不疲。(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