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人:记忆深处那份元宵节情怀

2017-02-09 21:02: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策划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吃元宵、猜灯谜,还要赏月观灯看社火,所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正月十五闹元宵,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个年代的人,内心深处都有着难忘的元宵记忆。又是一年元夜时,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跟随他们一起回味曾经的美好。

  策划人李静

 

  七旬老人赵女士 希望孩子们永远相守

  “春节假期结束,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孙子一个外孙子,他们都走了,就留下我这老太婆一个人。”2月8日中午,家住市区解放西路朝殿一巷的赵春容女士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她的孩子们全都回来陪她过年,全家人齐聚一堂,追忆过去,畅谈未来。

  赵女士今年78岁,三年前,老伴因病去世,此后她就独自一人居住,每天白天有保姆收拾家务,平时家中很冷清。我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太原,小儿子在西安,女儿嫁到了运城,孩子们离我都太远了。”赵女士说,往年过年,两个儿子都会准时回来,女儿则是隔一年回来一次,而今年过年,三个孩子全都回来了,十分热闹。

  热闹的日子只有不到十天,正月初七一过,赵女士的孩子们先后离开临汾,回到各自的城市。儿女们的离去,让赵女士很不开心,但也无可奈何。元宵节就要到了,可三个孩子都说回不来了。”赵女士说,以前每年的正月十五挂花灯时,孩子们都会跟着她一起出去赏灯,那时,临汾城小,有花灯看的地方也少,如今城市大了,挂花灯的地方多了,玩的地方也多了,可孩子们却回不来了。

  “自孩子们成家,除了过年、清明节还有我的生日外,平时孩子们根本聚不到一块儿。陪不陪我并不重要,我看重的是,他们兄妹能不能常相聚,能不能永远相守。”作为母亲,赵女士希望孩子们永远都是亲人,而不是变成互相联系越来越少的亲戚。

  记者 杨全

 

  60后史玉凤的记忆:自制“滴滴灯”首次看烟火

  “俗话说,过了初一盼十五。过去,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大肆庆祝,隆重程度不次于春节。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与闹元宵有关的两件往事,倒是常常令我想起。”在54岁的史玉凤心中,最难忘的元宵记忆便是儿时自制“滴滴灯”的经历与第一次观看烟火表演的情景。

  自制烟花欢乐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史玉凤住在市区贡院街的一条小巷子里。那条小巷子分布着四户人家,与她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有七八个。一到元宵节,大家就会聚在一起,一同找寻小烟花“滴滴灯”的制作原料。他们偷偷刮了自家房子的墙皮,以此来获取白硝。同时,他们还努力搜集当时的稀罕物——报纸。

  “先将白硝和多种原料混合在一起,然后用力将它们捣碎。随后,将碎末卷入剪成长条的报纸中,再用浆糊粘紧。到了晚上,一人拿一条,用火柴点燃后,用力甩着,这样才能出火花。”史玉凤连说带笑带比划,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随着‘噗拉、噗拉’地一声声响,火花在黑漆漆的巷子里不停地闪烁,串成了一条闪着金光的长龙,成为夜晚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那些年,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吃了上顿愁下顿,元宵节却过得有滋有味。自制“滴滴灯”承载着史玉凤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曾经的欢声笑语与星星点点的火花就是年的味道。

  首看烟火过足瘾

  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瞬间倾泻而出,史玉凤不由想到烟火表演。“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晚上8时,平阳广场放烟火’的消息一经传出,许多临汾人都沸腾了。我们一家老小全出动,早早来到平阳广场。没想到,还有人比我们更早到,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挤着几辆手扶拖拉机就来了。有些老人行动不便,还让儿女们推着平车把他们推过来。”她笑着说,大家特别期待,想过个真正意义上的“灯节”。

  在万众期待下,随着撼动心魄的巨响,第一支大型烟花冲上高空,绽放出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朵”,瞬间照亮了半个临汾城。第一次见到如此美景,人们发出一阵阵赞美声。

  史玉凤感慨:元宵节看烟火曾是我们一家最为期待的事儿。在绚丽多彩的烟花中,感受着团圆的快乐是那样幸福。”记者 李静

 

  70后孙爱平吃一碗元宵乐三天

  说起儿时的元宵节,42岁的孙爱平记忆最深的是13岁那年第一次吃元宵。

  “回想起儿时的元宵节,多是听从城里回来的同乡人讲城里的热闹。”孙爱平说,小时候家在农村,条件不好,自己虽是家中最小的,但哥哥姐姐要上学,父母亲很辛苦。在上初中前他没有进过城,每逢元宵节能放个鞭炮就不错了,吃元宵更是奢望。

  孙爱平13岁那年吃到了人生中第一颗元宵,那是大哥从城里带回来的。他清楚地记得,桌上放着案板,摆着一溜圆白的小东西,他感觉很新奇。半锅清水烧开后,白色的小球下进锅,一下沉了底。不一会儿,那些白色的小球从滚水里浮上来,三五成群地漂在一起。啊,原来这就是元宵。

  当一锅绵软饱满的元宵熟透,一人一碗分到面前的时候,母亲告诉孙爱平,元宵不能多吃,容易积食。母亲给每人的碗里盛了三个。其实孙爱平明白,除了元宵吃多了容易积食外,最重要的是家里人多,元宵不够吃,是母亲偏心给他盛了五个,而母亲的碗里只有一个。

  那碗元宵,她足足吃了一个钟头,从热的烫嘴吃到冰凉。那碗元宵也让他足足乐了三天。

  后来,孙爱平进城上了学。哥哥姐姐也都成家,日子越来越好,他每年正月十五都能吃上元宵。

  如今,元宵节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元宵必不可少。而家中长辈也只剩下母亲了,孙爱平说:母亲从小最疼我,现在该我疼母亲了。”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在这一天里的一切活动,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是团圆和睦、丰收美满的象征。

  记者 祁欣

 

  80后王鑫 回忆也是一种成长

  转眼间,正月十五就要到了。但是人们发现,现如今的元宵已经被一代代的速冻汤圆所取代,传统的那点味道越来越淡。

  1982年出生的王鑫,他的孩子今年11岁了,孩子在春节的表现让他感慨不已。“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都不知道他们的脑子里怎么想的,心里总觉得我们80后还是孩子,可是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才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走向40岁的门槛。”由于今年春节提倡不燃放烟花爆竹,王鑫就专门买了许多彩灯装点自家的院子,还给自己和孩子一人买了一套灯笼,烘托年味。王鑫表示,与其说给孩子买玩具,倒不如说借着孩子找回自己童年的回忆。

  单纯的记忆青葱岁月

  提起上世纪90年代的元宵节,王鑫一脸陶醉地说:有的家长给买现成的灯笼,有的家长不给买,所以在临近元宵节的时候,小伙伴们就会自己制作,有手电筒的小灯笼,还有用蜡烛的小灯笼,四五个人在寒冷的冬夜里,找个避风的地方,挂上自己制作的灯笼,围坐在一起,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玩些什么,反正就是快乐。”

  最深的记忆亲人离去

  1985年出生的刘敏是地道的农村娃。2月8日晚,记者在一个朋友聚会中见到了他。对于元宵节的记忆,他满满的思念是对姥姥的。“从2011年的春节到现在,我再也没吃过元宵,我怕回忆,我想姥姥。”刘敏说,吃腻了正月里的大鱼大肉,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姥姥都会为他们几个表兄弟专门“滚”元宵、摊卷卷,姥姥说,吃完元宵和卷卷,心就要收一收了,开学了就得好好学习,姥姥从小把他兄弟两个养大,没有文化的姥姥却用朴实的言语教导他们考上了大学。

  2011年的正月十五,刘敏的姥姥在厨房忙着“滚”元宵,这时,意外发生了,姥姥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从姥姥去世以后,几家人再也没有在正月十五聚会。

  “从那以后,我们家只买元宵,看着包装精美的汤圆,我一个也咽不下去,因为这不是姥姥的味道。”本来还在谈笑风生的刘敏突然就泪流满面,他说,回忆是痛苦,生活还要继续,今年正月十五,他要邀请几个姨姨一起吃饭,亲情不能淡。

  浓烈的爱情是延续

  2017年的新年,对于李盼来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年,因为今年他升级成了父亲。今年的大年初二,李盼的儿子出生了,春节、元宵节对他来说,除了记忆中的车站街、解放路、人民公园里的灯展和肖老大、肖老二的元宵外,今年又多了一重永远的记忆,由男人变成了父亲,责任也更多了一重。

  思念是一种记忆,回忆是一种成长。每个人的心底都保留着一丝挂念,这一丝挂念,会让我们的胸膛充满热量,会燃烧起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