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职教中心改革发展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初春时节,记者一不小心“撞”进了襄汾县职教中心。校园里干净整洁,墙壁文化处处生辉,树阴下师生神态俊朗、笑语盈盈,操场上奔跑的健儿英姿飒爽、尽洒青春激情……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春天勃发的力量。在宣传栏里,看到了这样的“成绩”:2016年对口高考参考247人,一本达线107人,二本达线101人,名列临汾市乃至山西省前茅……还记得三年前从此路过的时候,远远看到的是一所“灰蒙蒙”的学校,很不起眼。如今,这所学校有了惊人的变化。这是什么节奏?在这所中职校园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过了一个暑假,校园环境变了“脸”
襄汾县职教中心始建于2003年,是一所集职业教育、职工岗位培训、师资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培训中心,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14年8月,新一任校领导班子成立了。上任伊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教室地面坑坑洼洼,门窗破烂不堪,讲桌上处处有破洞;学生宿舍更是“难看”,门被踢坏了,晚上睡觉都关不严,下雨时到处漏水;操场还是土操场,周围堆满了垃圾,学生上操、上体育课时满身是土。眼看高一招生已近尾声,报名学生不足300人,校领导一班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此时正值暑假,校领导撸起袖子就开始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教室、教学楼楼道、宿舍及楼道全部进行了粉刷;更换了800套新课桌凳;完善了教学楼、宿舍、门房、校园重点区域的监控设备;处理了操场垃圾;校园围墙上写满了励志格言……校园环境来了个大“变脸”。
新学期师生们回到校园的时候,诧异地审视着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一位教工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师生来校乐开怀。
从2014年以来,襄汾县先后拨付400余万元为该校处理了教学楼、公寓楼、餐厅等楼顶的渗漏问题,新建了国旗台、观礼台,为所有教室安装了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电教设施设备,硬化了操场跑道、修建了操场排水沟等。
2015年12月,该校申请通过了计算机、机电、建筑工程施工三个实训基地建设和会计、音乐两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省级评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在富有人文气息的美丽校园里,师生自心底涌起了自豪感和求知欲。
过了一个学期,学生“苦脸”变“笑脸”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学生军训,让学生从心理上变得坚强、能吃苦,不再重复以往的懒散状态。他们还成立了值周领导小组、楼道秩序管理小组、校园保安队,确保了校园管理无漏洞、无死角。全校纪律初步得到规范,但是在校领导和一部分学生对话时,孩子们总是低着头,说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我学习不好”“我没什么目标”“我考不上大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校领导意识到,职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落后,要唤醒他们,首先要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相信自己能进步、能成功,并渴望成功,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效推进。
“攻心励志”是第一法宝。经常有学生早晨或晚上洗头,头发未干就走进教室或上床睡觉,这样很容易导致头疼感冒,因此后勤部门在宿舍楼每一层为学生安装了吹风机,方便学生使用;冬天患感冒的人多,许多学生嗓子疼、咳嗽,食堂每周都给学生熬冰糖雪梨水,让学生们健康过冬天。校长信箱是校领导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每封信校长都会亲自审阅、签署意见,并责成专人落实,对学生意见勇于公示。一个学生来信说自己很苦恼,他想学音乐,老师却说他不是这块料。校长知道后严肃批评了那位老师。点点滴滴的小事触及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懂得了“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我不能辜负学校”的道理。
发展特长是第二法宝。学校成立了十多个社团组织,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能的平台。校领导还别出心裁地将襄汾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伯转身鼓、天塔狮舞引进校园,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勤加练习,没想到一下子火了起来,先后在县春节联欢晚会、社火节上表演,并在全县广场舞比赛中喜获一等奖。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变得爱说话了,爱笑了,自信阳光了。
心理关爱是第三法宝。针对90%的学生来自农村,单亲、孤儿、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学校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中,开设了心理安全教育课,提高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还特邀武永贤等乡贤来校开办了“孝亲尊师”国学讲堂,讲授《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不良风气,培养了他们敦厚善良的心性。
校领导更是利用一切时间走近师生们,在励志拓展活动中,他们与师生一起游戏、一起演练,摸爬滚打在一起,让师生一次次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过了一年,成绩簿上大“变脸”
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到襄汾中学参观学习,襄中良好的学风和严格的管理让师生震撼了,他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习惯。这一招很绝,师生都有了改变的愿望。学校灵活运用《课改的二十一条路径》,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上老师不再给现成的答案,不代替学生思维,是由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老师们动起来了,备课、教研、大循环讲课,专业技能提升很快……学校开展了分层教学。对口升学的学生集中师资,加大辅导力度,培优补差,顺利圆了升学梦;有志于就业的学生,加大实训力度,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工匠精神……短短两年多,学校的“出口”“入口”都有了突破,招生从2014年的340人到2015年的840人再到2016年的980人,年年创新高,毕业后学生或升学或就业,都有了出路。教学成绩日渐突出,在近两年全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和技能大赛中斩获65个奖项。
都说中职学校难管,但该校领导越干越和学生的心聚在了一起。他们表示,将继续用一点一滴“草根式”的努力,一步一步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使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拥有精彩的人生。
记者郭璞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