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38609名考生即将走进考场,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年的高考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毕竟这场犹如“鲤鱼跳龙门”的人才选拔战,将影响考生的一生。从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至今已经40个年头,在这40年间,年年高考相似,却又年年不同,每一个考生的背后,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又逢高考,记者踏上回忆之旅,聆听多年前参加高考者的故事;走近考生,看看他们如何备战;走进社会,感受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度……
策划人杨全
干够工分才能高考
想起当年的高考,年过古稀的李向平依然历历在目:我参加了两次高考,第一次120个同学只考走了三个,第二次考走4个。”李向平在浮山县的一个村庄长大,1962年,她经历了第一次高考:我的高中阶段,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星期天要出去挖野菜,由于我家离学校近,就从家里搬了一口缸,给同学们腌野菜。”李向平记得,当年,作为农村学生,在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学校组织了突击队,轮流到各个村突击干农活,一个暑假要干够100工分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一届有两个班,共120个学生,10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李向平是小组长。
“1962年我们高考时浮山县没有设考场,是在临一中考的。那时,临浮路是土路,我们去的时候坐班车,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坐汽车,一路颠簸,几乎一半同学都吐了。当年,我们考完试是在鼓楼西南角的农民饭店吃饭,一毛钱一碗白米饭,舍不得买菜,就倒了点酱油拌着米饭吃。回家时,大家都晕怕了,都不再坐车,80多里的路,我们走了一天才回去。”虽然如此辛苦,可是,高考成绩揭榜时,只考走了三个城市户口的同学,两个考到了南开,一个考上了清华,其中有一对兄弟来自广东。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李向平到城关公社(现天坛镇)卫生院当会计。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经历,让她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卫生事业的巨大需求:如果我能给人看病,给病人解除痛苦,让他们少花钱、少生病、早康复多好啊。”于是,她又开始留意与高考有关的消息,又拾起了尘封的课本,她想报考医学类院校。
当年的卫生院与县一中是对门,与老师们也经常碰面,李向平便能及时地获得一些与高考有关的信息,并得到老师们的辅导。那时,她上班认真负责,作为独生女,下班后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干家务,闲暇时才能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好在她有着不错的基础。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复习,终于在1964年圆了大学梦。
“1961年,浮山县没有招收高中生,所以,1964年没有高考应届生,我们当年考的几十个人都是往届生。那年,全县考了4个人,都是女生。”想起第二次高考,李向平说:有了第一次坐车的教训,第二次考试我们基本都是步行,走到下搭桥时偶遇县委书记坐卡车要到临汾开会,由于下雨路滑,卡车上不了坡,我们几个就帮着把车推了上去,县委书记请我们上卡车,把我们捎到了临汾城。”回忆起青春岁月里为梦想奋斗的经历,李向平的脸上满是笑意。
3年后从晋东南医专毕业,李向平被分配到汾阳县的一个企业职工医院,几年后,她被调到临汾地区人民医院(现临汾市人民医院)儿科,由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她又刻苦钻研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帮助无数人解除了病痛,直到现在,她每年都订阅十多种中医药杂志,几十年间,守护了无数人的健康。
如今,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是闲不住的李向平还在为社区居民看病,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总习惯“去找李大夫看看”。
记者韩晓芳
“爱心送考”坚持八年
“今年我还会加入到爱心送考的队伍中去,为更多的考生提供服务。”61岁的王云政是我市一家玻璃饰品店的老板,从2009年起,他就坚持参加爱心送考活动,从未间断。在这8年间,他的汽车更换过两次,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接送考生的爱心。
2008年,王云政的儿子参加高考,本准备为儿子保驾护航,却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参与到爱心送考的队伍中来。“儿子高考前一天突然对我说,希望我能捎带接他住在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河店村的同学,因为他和这位同学都在临汾市五中考点考试,如果没有车接的话,害怕同学会迟到。”王云政说,既然是儿子的同学,那这个忙就一定要帮。就这样,这一年的高考,王云政全程接送儿子和儿子的这位同学。
“我在给儿子同学提供接送服务时,这个同学的父亲,一个很朴实的菜农,对我的上门接送表示感谢,硬塞给了我一盒价值10元钱的香烟;这个同学的母亲,更是给她的孩子和我的儿子各带了一瓶凉好了的绿豆汤。”王云政说,一盒香烟、一瓶绿豆汤,这就是一对农家夫妻对他的酬谢,虽然不值钱,但情谊让人感动。
就这样,因为儿子的要求,王云政开始了第一次爱心送考,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也始终愿意去用这两天时间,专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送考服务。爱心送考的头几年,我自己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爱心送考’字样,开着车在市区几处考点转悠,几乎每年高考都能帮助到六七个孩子,后来有爱心机构集中组织爱心送考服务,我就报名参加了,在这些爱心组织的统一部署下,有考生提前找我约车,我就上门服务。”王云政说,今年的高考,他依然准备参加,有了多年的送考经验,他还会在车里准备藿香正气水、矿泉水、文具等,尽全力帮助考生。
“已经有一个孩子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我,高考当天早上,我会去南外环接这个考生,高考期间,全程为这名考生提供服务。”王云政说,他希望再坚持送考8年,等自己70岁后再让儿子接替他继续参加这项爱心公益活动。
记者杨全
轻松备战正常发挥
高考即将来临,为了进入理想的象牙塔,考生们加紧备战,刻苦学习,准备迎接人生中的大考。眼下,考生们已经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每逢此时,有些家长甚至比考生还要紧张、焦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考生们最怕父母说什么?而他们又想对父母说些什么?6月3日,星期六,虽然是休息日但早6时,小敏(化名)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一杯加了麦片的牛奶和两片面包就是早餐。吃过早餐后,母亲提议一家人去汾河公园散步。
虽然小敏极不情愿,但是看着母亲渴望的眼神,还是同意了,临出门时,小敏拿了一本英语书。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父母说别紧张、平常心面对之类的话。”小敏说,进入高三以后,明显累了许多,尤其是最近一个月,每天都复习到深夜,虽然父母经常对她说不要紧张,但是越这样,她越紧张。现阶段,她只想让父母像平时一样对她就好,而她也会以平常心对待,发挥正常水平。
无独有偶,宏丽(化名)也有着同样的心情。她表示,她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在家里每次谈到功课,父母总要念叨她的英语,每次提到英语成绩她都很难过。其实我一直在努力,我希望他们不要总是说教,为了英语成绩的提高,我已经很努力了,他们要对我有信心。”宏丽说。
小鹏(化名)永和县人,为了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父亲将他送到市里上高中,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高考。“请相信我,今年我一定会考好的,不会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小鹏是艺术特长生,学的是播音主持,由于学习专业课,文化课落下不少,去年就是因此落榜。今年,艺考结束后,他加班加点学习文化课,成绩明显提高了不少,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小鹏自信满满地说:都考过一次了,还有什么可慌张的?”
记者苏亚兵
考点周边一房难求
“孩子刚拿到准考证,我和妻子就赶紧去考点附近订房,幸好抢到了。”高考大战硝烟再起,考生忙着最后冲刺,陪考大军”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这不,家长宋先生早早加入“抢房大战”,只为给孩子在高考期间争取更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免去来回奔波之苦。
宋先生家住东城九州花园小区,孩子的考点则在鼓楼南大街的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两者相距较远。
“从家到考点需要经过几条拥挤的街道,遇上高峰期更是寸步难行。这样重要的考试,哪敢把时间耽误在路上。”宋先生当即前往考点附近搜寻合适的酒店,没想到遇上了许多抱有同样想法的家长。
“幸好我出手较快,一下抢了两间房。我和妻子住一间,儿子住一间,既能确保儿子有安静、独立的休息空间,也方便我们随时照顾他。”抢到房,宋先生心中的一颗大石总算落地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与幸运擦肩而过的家长则陷入失落之中。6月3日,记者走访了临汾四中、临汾八中、市第一实验中学附近的酒店,了解到“高考房”急速升温,大多酒店已是一房难求。一位前来订房的家长无奈地说:好一点儿的酒店特别抢手,很快就预订完了。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小旅馆虽然有空房,但家长都不愿选择,现在是进退两难。”由于与临汾三中考点相邻,位于解放路的福临大酒店成了“香饽饽”。“6月2日上午,前来订房的家长将大厅挤得水泄不通,高考期间我们所有的房间已全部订出。酒店考虑到天气炎热,会在那两天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消暑绿豆汤。”该酒店负责人表示,高考期间,最辛苦的还是家长。以往,在市区的家长常常要两头奔波,早上、中午、晚上都要跑回家做好饭再送过来,只怕孩子吃不好。当孩子在房间休息时,不少家长拿着小板凳坐在大厅,怕影响孩子睡眠。希望孩子们能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轻装上阵,好好发挥。”
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