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侧记

2017-06-14 22:09: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生活中弘扬 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 我市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阅读提示:线绳拴着的小偶人身穿艳丽的演出服吹奏唢呐,12根线绳掌控在老艺人吴春安手中,一人多艺令人称绝;原始的印制方式再现,一幅幅平阳木版年画乘着“时光飞船”而来,沉淀着岁月的光辉;古时的定情信物化作新时期的装饰物,太平绣球注入了活力,正焕发着新的生机……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事物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是,非遗项目不该被遗忘,有效地传承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6月10日是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令人惊喜的是,许多非遗传承人仍牢牢坚守阵地,紧紧守护着历史传统的根脉,深深期盼着更多人见证临汾的厚重历史。

  非遗展演 尽显厚重临汾

  当天上午,市群艺馆传出喜庆热闹的音乐,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在此进行。只见,一群头戴花冠、身着花裙、脚穿榴花鞋的演员们欢快地冲上舞台,她们扭动着婀娜的身躯,满怀激情地敲打着花鼓,这不仅是临汾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爆的翼城花鼓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一群可爱的孩子登场了,他们带来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通背缠拳。别看这些孩子年龄小,耍起拳来有模有样,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充分证明武术之乡有“神功”。

  “真没想到,现在还有人会演木偶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憨态可掬的小木偶吹着唢呐亮相,顿时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惊呼。非遗传承人吴春安手指上下飞舞,小木偶随之做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动作。原来,它不仅会吹唢呐,还会跟人打招呼、鞠躬,观众们顿时被小木偶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

  烈日当空,吴春安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湿,但他的眼里、心里只有手中的木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千万不能失传。只要有人愿意看,我就愿意演。若是有人愿意把浮山木偶戏视作终生的事业,我更愿意教。”他的目光中透露着坚毅与执著,令人深深动容。

  一段段非遗表演,流淌着平阳大地的文化血脉,让更多人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美丽、厚重临汾的魅力。57岁的市民毛先生感慨:临汾历史底蕴深厚,有太多的文化遗产有待挖掘。此次展示的部分非遗项目,有些是我儿时的记忆,如今经过岁月的打磨和合理的传承,显现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守护根脉 坚持活态传承

  每一项传统手工都离不开民间手工艺人的巧手惠心,同时也印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活动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件件新鲜出炉的传统手工艺品,印证着临汾儿女的聪明智慧。

  一个个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款款走来,她们高举剪纸作品“弘扬传统艺术”等几个大字。此时,非遗传承人、临汾市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素勤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快速剪出一幅造型独特的剪纸作品。作品由葫芦和牡丹为主,巧妙融合了四个“吉”字,她希望临汾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事事如意又顺心。

  多年以来,郭素勤一直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又乐于授教。走下舞台,她与尧都区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一同剪出“大鸡(吉)大礼”、吉祥如意”等作品,并赠予过往市民。她深有感触地说:活态传承,重在坚持,延续中华文脉。希望更多人能参与进来,让珍贵的民族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手握刷子、轻蘸颜料、顺时针画圈……在非遗传承人赵国琦的指导下,一些市民饶有兴趣地印制平阳木版年画。市民李女士完成印制的第一步后,小心翼翼地将麻纸覆盖于木版之上,再用平规“画圆”,孔子像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她兴奋地说:儿时,平阳木版年画承载了我的许多回忆。人到中年,我居然有机会亲手制作一幅这样的作品,虽然不完美,但我很喜欢。”“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非遗’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市民赵先生带着5岁的女儿,在非遗项目展示摊位前流连忘返,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多举办,让临汾人了解临汾非遗,激活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要有‘人人参与’的土壤,非遗’才能更好地生长。”

  深入生活 迎接发展机遇

  在2009年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市共发现涵盖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0大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5000余条,为全省之最。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非遗项目136项、市级非遗项目300项,在全省名列前茅。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汾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鲜活佐证,是临汾历史文脉传承的文化基因,更是凝结临汾儿女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现在拥有”不等于“天长地久”。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临汾“长生不老”。

  “‘非遗’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保护和传承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让其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回归本源,继续前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说,时代变迁,但非遗项目中所流淌的文化血脉与现代社会仍然是契合的,要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入百姓生活,融入现代生活。

  此次宣传活动,让许多市民深刻体会到,非遗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冷,许多项目源于最琐碎、最鲜活的日常生活。古时,晋南一带,绣球不仅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还是庆祝娶亲、生子的吉祥物。如今,在非遗传承人刘云芳的巧手和妙想之下,太平绣球被开发成吉祥物、礼品、饰品和体育器具等多样功能的文化产品,更远销海外多国和地区。她用自己的坚持证明:“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非遗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新。只有关注、喜欢非遗的人多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其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的目的。任江波表示,在新时期,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活力,增强临汾人民对地域历史文化认同,促进临汾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