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踏着三月的和风,走进那片潇洒曼妙的竹林,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翰墨清香,还有那疑是风声又似雨声的枝叶婆娑,这清新淡雅、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就是邢力军先生笔下的墨竹世界……邢力军,1957年出生于山西临汾,现居北京。画家、高级美术编辑、研究生学历,曾就读于山西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即现在的中国画院)花鸟画研究生班,受教于著名画家郭怡孮先生门下。其多幅墨竹国画作品被中央机关收藏,并被《国画家》《人民美术》《人民日报》《中国当代绘画交流》等报刊专题介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北京乐林画院副院长。
邢力军先生既是我崇拜的老师,亦是我敬重的学长,他是我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届同学。力军先生为人温和持重,性情儒雅,博学谦怀。那时我在山水画研究生班,他在花鸟画研究生班,因为教室毗邻,我常常溜进花鸟班去欣赏他班同学作画,当我悄然漫步同学们姹紫嫣红的花鸟世界时,我被不远处的一幅墨气淋漓的竹子吸引过去。近前一看,我不禁为这位学兄随心随性、潇洒不拘的画风所折服。
钦佩之余,我便主动和他打招呼,并弱弱地作自我介绍,就因这份翰墨情缘,我们在北京不期而遇,又于志趣相投中相识为友。从此,我一旦有闲暇就往隔 壁花鸟班教室跑,不为别的,只为在力军学长挥毫泼墨的潇潇竹韵里,尽情感受中国画的超然魅力和一个北方画家的水墨情怀!人们常常说文人、书画家都是性情中人,这点我不否认,而且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几十年的艺术人生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无论是诗词歌赋,抑或是抚琴书画,并非单纯的技艺游戏,而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为人类创造的一种抒情方式。故此,我们不能为写字而写字,更不要为画画而画画,书法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在写心,画画的最高境界亦是画心;而这些既类似却有别的技法学科,其最终目的就是予人愉悦,让人抒情。如此,无论吟诗填词,或者是书法绘画,抑或是戏曲歌舞,都需要性情的融入和感情的投入,如果你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和完成后都感动不了自己,就无法去感动读者,感动你的观众。
艺术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情感的!纵观力军先生的墨竹作品,它不仅是形象的艺术再现,亦是神韵的拟人写意,更是他人生情怀的抒发和释放。那粗细相间、穿插有序的修竹嫩竿,笔力劲健,柔中带刚,刚中隐柔,刚柔相济,既是一个磊落男人的大方姿态,又似一个谦谦君子的刚柔情怀。那浓淡相间、层次错落的簇簇竹叶,或大小搭配,或疏密有致,抑或俯仰顾盼,既是草木情态的诗意诠释,又是人与自然的人性观照。
细品力军先生的每一幅国画墨竹作品,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斗方小品,从构图立意,到挥毫泼墨,都独具匠心。其笔墨率性洒脱,却又不失法度,浓墨沉稳凝重,淡墨清雅不浮。浓淡相融时,墨晕过度自然,不脏不腻,韵味无穷,赏心悦目;色墨交汇处,墨色柔和自然,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那线条粗细相间,长短搭配,疏密得当,抑扬顿挫,韵律感强;那笔锋中侧并用,逆顺兼施,俯仰反正,情趣性浓。整幅作品既有不拘一格、放浪形骸之性情,又有肆意洒脱、叱咤风云之豪气。
其人其画,物我一体,形神兼备,情境超然物外,令人心情激荡,心旷神怡!力军先生不仅爱画入迷,而且嗜竹成痴,其痴情不亚于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痴迷程度。他笔下画竹,文中咏竹,壁上挂竹,胸中种竹,梦里梦外皆有竹。
岁月如梭,时光若水,转眼40载艺术人生已过,回首无数杆修竹成林,季风吹不老月,时光改不了夙愿。而今力军先生虽年逾花甲,依旧神情如故,兴趣盎然;面对纷纷扰扰尘嚣,他从容不迫,淡定如斯,每天依然如故地写竹抒情,悠然行走在清风雅韵的水墨世界里。
走出画家那片翰逸神飞的竹林,回到人间烟火的滚滚红尘,我衷心祝愿力军学长在今后的岁月里,心宽体健,艺德并臻,为世人创作出更多神韵俱佳的墨竹作品!(本文作者:刘喜鹏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在职研究生,国家友好画院特聘画师,北京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肃国画院画家,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靖远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