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跟上他,我这辈子没有受屈。”“她这人心好、嘴不好,对我特别好。”9月20日下午,在市区鼓楼广场一对来自尧都区刘村镇北芦村的夫妻这样回复记者的提问。携手走过50年,夫妻俩的话语朴实,言简意赅,默契程度也让人为之动容。那么,他们的相处中有着怎样的幸福之道呢?且听两位老人娓娓道来。
一封书信 一份坚守
今年70岁的韩冬花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丈夫景随成,长她5岁,一辈子走南闯北包工程。
“过去没有电话、手机,全是写信,我一人在家种地,拉扯孩子。”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韩冬花始终笑着讲述,似乎曾经的那些苦涩都与她无关。
“年轻的时候,他常年在外地包工程,基本上是半年或一年才回来一次,所有来往全靠书信。有一年由于下大雪不通火车,他没有回来。”“平时写信的时候,伯伯怎么称呼您呢?”记者问。
“称呼啥呢,一般开头就是,最近家里咋样,你们都好吧。”韩冬花笑着说,我们俩很少叫对方名字。”“你们吵过架、斗过嘴吗?”“吵,不过都不是原则问题,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吵架也要看‘眼色’,火上浇油还伤感情,冷静上一会儿就好了。年轻的时候也打架,现在老啦,谁也打不动谁啦。”韩冬花说着笑着。
“那伯伯经常在外地,您上哪儿去吵架呢?”“‘攒’起来吵。”韩冬花老人幽默地说,其实都是为了这个家好,人家好不容易才回来一次,发上几句牢骚也就消气了。一家人哪儿来那么多怨气呢。他负责在外挣钱养家,够辛苦的了。”风雨五十载,转瞬即逝,回眸一看,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听着韩老的讲述,一旁的老伴景随成时不时笑着点头允诺着。
一支铅笔“四色”彩礼
50年前,20岁的韩冬花与25岁的景随成在媒人的撮合下见面了,只记得当时父母、媒人、我俩都在场,媒人和父母聊了一会儿后,就问我们‘有意见吗?’我俩人都回答‘没意见’,然后他就送了我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支铅笔,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定情信物’吧。”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韩冬花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概过了两个月后,媒人登门说,没意见的话咱们就进城把‘四色’给你们配了吧。”韩冬花说,按照当地习俗,配四色”就相当于现在的“彩礼”,只要四色配好了,那结婚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四色,顾名思义就是为四个不同颜色的小物件。“还记得当时他家给了我5元钱,当时的普遍做法是,或给钱,或婆家直接买好东西,不过一般怕买不到女方心上,都是给钱让女方自己去买。一根红裤带,一双袜子,一个小手绢,一支笔。”谈起那几件“彩礼”,韩冬花如数家珍。
那你们结婚前相处的时间多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韩冬花笑着说:这么跟你说吧,结婚的时候,他家的人我都认不全呢,我们那时候封建,基本就是见了面没意见,就把婚事定了。”面对这个既不是一见钟情,又没有相处太长时间的“准丈夫”,韩冬花是怎么下定这个决心的呢?
两个筐子 一生富足
话说,景随成的一个暖心举动,瞬间改变了他在韩冬花心中的“木讷”形象,也瞬间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配好“四色”后,眼看离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景随成托人送给了她一双尼龙袜子。
“毫不夸张地说,这双袜子在当时可是轰动了我们半个村子的人;这是啥袜子呢,还有弹性呢?”左邻右舍纷纷打听袜子的价钱。“3块多一双呢;是个红花花的,可漂亮了。”韩冬花兴奋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那这样的话,伯伯给您的就成‘五色’了。”记者打趣道。
这个不算‘四色’里面的,算是随心礼物吧,给也行,不给也行。”韩冬花说。
显然,这个礼物的出现,也大大加深了她对未来丈夫景随成的好感。就这样,一个由“二八大跨”组成的自行车队伍浩浩荡荡的将她娶进了门。
回忆过往,一切都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让韩冬花记忆犹新。尤其对三个物件印象特别深。
“结婚当天他还送了我两个筐子和一根扁担。”看到记者有些诧异,韩冬花老人解释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一辈子就是靠种地生活,这些都是务农必备的工具。
50年来,筐子、扁担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多少根,但是当初那个希望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好的愿望却从来没有改变。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他们的生活条件,一直处于自己的理想状态。尽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老伴没有再送过她礼物,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质量也一次次告诉她,选了他,没有错”。
人常说,少年夫妻老年伴。随着4个子女成家立业,老伴景随成不用常年去外地打工了,媳孝婿贤,子孙绕膝,一家人幸福快乐。然而,就在前段时间,老伴景随成突然生病住院,如今正在恢复期。韩冬花说,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丈夫能够尽快好起来。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