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老师,我们一起来帮助你

2018-04-18 16:36: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4月12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上午9时,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122病房里传出欢声笑语。该院院长刁士琦、书记柏国仙带领院两委班子成员手捧鲜花来看望因肾衰竭住进这里的古稀老人贾兰(化名),还送来了许多营养品。刁士琦亲切地对老人说:“您有什么难处,就跟我们的医护人员说,他们都会帮您。”贾兰怎么也想不到,院领导会在百忙之中看望自己,她喃喃道:“你们这么忙,还来看我这个老太太,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市第三人民医院两委班子看望贾兰老人。 王辉耀

  古稀老人身罹重症

  也难怪贾兰想不通,在她患病的这些日子里,她的学生一直在为她操心忙碌着。为了减轻她的思想负担,他们没有告诉她真相。

  贾兰是尧都区某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3岁高龄,因城市改扩建房屋被拆,现一人租房生活。

  去年腊月,贾兰身患疾病,以常建民、司凤珍、陈姝言、吴江平、李保明、王建业为代表的47年前她教过的第一届同学,用轮椅将她带到了省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被诊断出肾衰竭疾病。为了照顾方便,今年年初,这一帮小学同学又将老师转到临汾市人民医院。待病情好转后,考虑到老师独自生活的不易,这帮同学又给老师联系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让老师在这里享受医疗、护理、生活全方位的服务。

  4月10日,这帮47年前贾兰老师教过的二十多名学生,呼啦啦齐聚到临汾三院,商议着老师以后的生活安排。此情此景,被只差一岁的贾老师的表弟宋先生所目睹,宋先生被这些有情有义的学生感动了,主动联系记者,要将表姐这些学生的感人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出去。

  由此,记者来到了该院,挖掘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爱心学生集结行动

  说起贾老师的学生,先要说说常建民。

  常建民今年五十多岁,1972年上的小学,是贾老师的第一届学生,贾老师将他从小学一年级带到初中一年级,师生情谊很深。

  贾老师无父母和兄弟姐妹,无儿无女,常年独居,性格孤僻,只有一个表弟、两个表妹,平日很少往来。出于对老师的关心,常建民同届的学生中有六七个同学与贾老师来往较多,尤其是两个女同学陈姝言和司凤珍,贾老师平日把她俩当女儿看待,不时和她们说说心里话,师生交往十分密切,她们也时常过来看望、照顾老师的生活。

  去年腊月的一天,常建民去看望贾老师,在他上卫生间洗手时发现便池里殷红一片,原来是贾老师尿血了。常建民赶紧拉着贾老师到医院检查,大夫说病情较重,建议到省里大医院治疗。常建民联系了几个同学,开车把贾老师带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被诊断为尿毒症,幸亏来得及时,不然后果难以想象。同学们经过合计,决定还是把老师带回临汾,毕竟在临汾照顾起来方便。回来的路上,他们与临汾市人民医院肾病科联系,获悉医院床位紧张后,他们再三请求院方“我们老师患的是肾透析病,很严重,无论如何得想办法住院”。经过交涉,院方给了他们一个好消息,可以住院了。事不宜迟,从太原回来后,大家直接就把贾老师安排住进了市人民医院肾病科。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护理,贾老师的饮食、睡眠情况都有了明显好转。

  毕竟贾老师是个患病的老人,要治病、要生活、要照料,谁来照顾这一切呢?几个同学在一块商议,想在临汾当地找一家机构,使贾老师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居。陈姝言提议市三院医养结合中心,正好适合贾老师目前的情况。大家听说后,赶快去临汾三院实地考察,后经与贾老师在北京工作的表弟宋先生沟通后,把贾老师安顿在了这里。

  医养结合安享晚年

  贾兰是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不愿意让人知道她的私生活。4月11日,她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一直说自己只是尽到了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没有什么特殊贡献,千万不可报道。话虽如此,她的47年前教过的学生不忘师恩、爱师如母的故事还是不胫而走,传到了三院领导的耳中。院领导意识到,正是有了这样感人的故事,才更好地激励着人们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继承发扬下去。于是,他们在百忙之中走进了贾老师的病房,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面对众人的赞誉,贾老师的学生常建民说:“我们这帮同学也和老师一样,不愿意宣传自己。为老师做点事,本来就是应该的。就是平日遇上个陌生人,也会搭把手、帮一帮,何况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呢。我们就是她的亲人,会一直照顾她。”

  据悉,医养中心安排了设施完善的单人房间,抽调了经验丰富的护工,从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给贾老师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截至记者发稿时,三院的团委及志愿者也来看望贾老师,为她送来了鲜艳的康乃馨,祝福贾老师早日康复。他们深情地说:“贾老师,我们就是您的儿女,会经常陪伴在您的周围。”贾兰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金秋的雏菊。至此,她有了一个安心养老的“家”。

  关爱老人 人人有责

  孤寡老人贾兰是幸运的,有一群重情重义的学生始终牵挂着她,给了她儿女般的关怀,这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彰显。贾兰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因为国家医养结合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在欣慰之余,也呼吁社会上更多人积极行动起来,与身边的老人多交流沟通,了解老人的苦处、难处,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传递爱的接力棒,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记者 景秀红 郭 璞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