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作家走进临汾采风创作侧记
这是一次“诗与远方”的旅行
——所有的旅行都是一场出发,但是华人到了临汾却是回家。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采风
——行走在中国中的“中国”,可以嗅到历史浓重的气息、触到故土蓬勃的脉动。
临汾新闻网讯 暮春时节,承办2018年全省旅发大会氛围愈发浓郁的我市迎来了一批客人——百名作家采风创作团,团员不乏像梁衡、舒婷、杨牧这样蜚声海内外的作家、诗人,也有像唐晓渡这样学术造诣了得的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4月18日至20日的三天里,百名作家一路风尘,不辞辛劳。
在荀乡安泽,一行人登荀子文化园,膜拜这位儒家学派集大成者、“辞赋之祖”;攀青松岭,领略“中国生态名县”的旖旎风光。
在大美吉县,作家们驻足壶口瀑布岸畔,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最磅礴震撼的力量,任思绪飞扬。
在晋都曲沃,拂去3000年的历史尘埃,作家们“见证着”煌煌晋国六百多年的风云激荡,痴迷其间。
在丁陶襄汾,穿行明清民居的曲折回廊间,作家们陶醉于先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流连忘返。
在古都平阳,作家们拜谒国祖帝尧,重温这位民师帝范的千古功绩;仰望巍巍华门,感知开启华夏文明之门的非凡气象……所到之处,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秀美的风光,无不令这些文学大咖们思如泉涌,啧啧称赞。
临汾是怎样的所在?在这片“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土地上,作家们的脚步既是诗意浪漫的,又是理性思辨的。
“在这里行走,我把它称之为中国中的‘中国’之行,这里是中华文化之根,更是炎黄子孙的灵魂之根,临汾就是老家!”第一次来临汾的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歌理论家唐晓渡先生感触颇深。他说,壶口瀑布、大槐树等都是自己多年盼望来的地方。临汾不愧为“中国之心”、中华文化的腹地,在这里人们可以寻到国家的起源、文化的基因,可以灵魂受洗,感受到某种大地深处的力量。令唐晓渡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在这里他寻到了“唐”姓的源头,因而又将此行称之为“基因之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况山脚下,得悉安泽就是荀子故里时,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杨牧先生一边吟诵着这位“后圣”的名句,一边风趣地说“这辈子不来安泽,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问及对临汾的初印象,这位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有力地挥挥手,连说几个“了不得!想不到!”杨牧先生坦言,自己在涉足临汾之前认识粗浅——似乎除了煤炭还是煤炭。虽然行前曾经有过百度,但三天来的所见所闻还是令他惊讶:这真是一片了不得的土地,想不到历史竟然如此悠久、文化竟然如此富集;想不到“我们的根在这里”,许多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居然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也想不到这里发展文化旅游业浸入了深度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这般大气魄、大格局。
三天时间虽短,却时时处处令人激情澎湃。不管是“行吟安泽”诗文朗诵会上,《致橡树》《我是青年》等名篇的深情朗诵,还是《新时期诗歌漫读》专题讲座上,新诗百年历程的脉络梳理,抑或是海东村“临汾市文艺家创作基地”的揭牌仪式,百名作家采风创作团一行人谈诗歌、论写作,总是难抑强烈的创作欲望。
对此,采风创作团成员之一,回到故乡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就表示:“临汾厚重的人文历史,秀美的自然风光,市委、市政府全面振兴、承办省旅发大会的信心与决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触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我们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把临汾推向全国。”
近年来,我市立足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良好的山水自然生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积极擦亮旅游品牌、努力打造“文化强市”,充分展示了当今临汾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临汾的知名度和开放度。作为助力2018年全省旅发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此次百名作家走进我市采风创作活动由中国诗歌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临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我市期待作家们能以纯朴的心灵去感受临汾山水的绝伦美景,尽情欣赏蓝天碧水的自然本色,充分体验生态田园的宁静闲适,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文章全面展示临汾“中国根·黄河魂”的绚丽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价值,把文化基因植入这块发展的沃土,使尧乡大地更有诗意、更有温度,有远方更有未来。
实际上,此次活动也将对我市的文艺创作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青萍表示,十九大报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全市文艺工作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创作出更多反映临汾新时代、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的精品力作。
记者 孙宗林 图片 临汾市文联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