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校园宣传活动侧记

2018-06-13 15:4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非遗与高校“零距离”,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6月9日,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在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举行“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题宣传活动,既集中展示了全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也在尝试着为这样的问题作答。

现场演示平阳麻笺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我市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鲜活佐证,是临汾历史文脉传承的文化基因,更是凝结临汾儿女智慧的结晶。当天的宣传活动,在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威风锣鼓声中拉开序幕,来自洪洞县威风锣鼓艺术研究会的26位白石村老汉,头裹白羊肚手巾,以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动作、铿锵有力的鼓点,敲击出国家级非遗项目——威风锣鼓的威武雄壮。这一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博得场下师生鼓掌叫好,“临汾‘锣鼓之乡’名不虚传!”而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带来的戏曲折子戏《表花》《贩马》,唱念做打间则让师生们领略了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蒲州梆子——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一位教师不禁感慨:“‘戏曲梅花之乡’美誉不是朝夕得来的,看得出来,这些功底扎实、年轻有为的蒲剧接班人也不是一时培养而成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级非遗项目“洪洞通背缠拳”传承人甫一亮相,虎虎生风的几个招式就赢得场下师生掌声连连,这一古老并兼内外两家之优的传统武术拳种,以其风格独特、套路众多尤其深受男同学们的喜欢。与之不同,临汾市剪纸协会的大姐大妈们,用现场展演、模特走秀等形式,将剪纸——这一静态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现得温婉唯美,引得不少女同学的艳羡。临近展演尾声时,临汾市群众艺术馆综合一队表演的“浑身板”《庆丰年》,以欢快灵动着实让师生们见识了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朝气蓬勃。

  这边展演正酣,那边现场展示也不示弱。平阳木版年画、临汾剪纸、太平绣球、太平面塑、曲沃花葫芦、丁村棉纺技艺、平阳麻笺、隰县面塑等8个非遗项目的摊位一字排开,被师生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临汾学院学前教育系16B2班的张莉华同学惊叹“原来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多非遗项目!”作为襄汾人,她对太平面塑情有独钟,“我们去年学过超轻黏土雕塑的手工课,在人物造型方面和花馍有相似之处,我想多了解一些。”

  一旁,体育系基础部17A2班的王煜焜同学则对临汾剪纸和曲沃花葫芦端详良久,“我去曲沃花葫芦基地参观过,只是以前了解不够深入。这么多精巧的非遗项目都是我们独有的,作为临汾人我倍感自豪,没有理由不去主动传承它们。”

  “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艺术专业与非遗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机融合。”刚刚买了一个太平绣球小挂件的张强,是临汾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的青年教师,身为朔州市应县人,在观看了非遗项目展演和现场展示后感叹“临汾有太多好东西”。他说,在“非遗进校园”的前期宣传中,有许多同学表达了学习的意愿。但他同时也认为,像太平绣球一样,非遗项目应该与当代生活和当代人相关联,这样才有助于这些传统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

  “以前我只知道有花馍,没想到有这么多好东西!”市第一小学6年级8班的王钿源,周末学完兴趣课路经临汾学院时闻声来到展示摊位前,只见她一会儿坐上丁村土布的织布机在姥姥的指挥下手脚并用,一会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平阳麻笺的现场演示挪不动步。问及为何对这两个项目感兴趣,小女孩说:“因为我喜欢服装,土布可以做衣服,但我不知道布是怎么织出来的;因为周末我学书法要用到纸,但我不知道纸是怎么造出来的,感到它们都很神奇,所以想学一下呀!”

  王钿源小朋友并不知道,在她兴致勃勃地“学习”非遗项目时,非遗进校园开班讲座已在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赵国琦正和临汾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回顾年画的前世今生,领略平阳木版年画的绮丽多彩。

  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离不开高校教育力量的推动,离不开广大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传播推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龙表示,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地方文化,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保护非遗的队伍中来。借助此次活动促进文化宣传、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的有利契机,市非遗中心先期遴选了平阳木版年画、太平绣球和新午拳法三个非遗项目,推荐项目传承人深入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开展长期性的非遗传习教学活动,将非遗融入课堂,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之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继而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临汾学院院长秦国杰在活动致辞时表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是我们国家文化之魂、民族精神之根,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场所,一直以来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临汾学院作为扎根临汾本土、立足基础教育的师范类高校,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的责任,特别是要做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进社团、进课本、进课堂工作,做好校本课程。未来,临汾学院将全力推动学院在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潜能,发挥更大作用,为丰富校园和我市文化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临汾,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5000年的文明历史蕴藏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资源。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7年10月1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我市文化方面第一个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截至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拥有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136项、市级项目300项,非遗项目名列全省前茅,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比较知名的文化遗产大市。

  自2006年起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到去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3年来,其已成为我市集中展示包括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