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平阳府志》(清康熙版)共计8函40册。据山西省新华书店临汾有限公司门店经理张文彦介绍,这套志书已于6月14日起在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记者 孙宗林 摄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孙宗林)日前,我市“平阳记忆”文化工程重要成果之一——再版《平阳府志》(清康熙版)登陆新华书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修编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在“鉴往知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大大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加强修史修志”,明确了地方志工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临汾,古称平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丽,景色殊胜,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作为当地古籍文献的重要部分,《平阳府志》对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物民情做了详尽的记载,是当代人研究临汾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流传于世的《平阳府志》共有明洪武、明正德、明万历、清康熙、清雍正5个版本。其中编撰于康熙年间的《平阳府志》,由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等编纂。名家出名志,这版《平阳府志》文字高雅、纪事翔实、内容丰富,尤其与历代府志不同处是首创“兵氛志”,将平阳地区历代发生的战争,从先秦到明末一一著录,如此独到的分类,实属我国方志中之精品,亦为国内学者所称颂。该志因刻本时间较早,版本古老,世存很少,只有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级图书馆和少数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且属善本古籍,十分珍贵。
鉴于此,为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平阳府志》所蕴含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升临汾城市文化影响力,留存和传承历史、鉴古资今,保持志书的延续性,研究临汾历史变革,大力推进我市“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建设,丰富我市图书馆馆藏,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我市与国家图书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市文化局具体承办,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平水雕版图书挑选出来,其中就包括馆藏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将高清扫描的电子版提供给出版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进行印制,另外聘请我市著名书法家樊习一先生为函套题字,聘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毓庆题写了再版序言。
据负责该项工作的市文化局有关人员介绍,此书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平阳府志》,名家名志,出版意义重大。全书共三十六卷,共8函40册,2132个筒页,4272页,1750000字,成书尺寸为18.5*29.0cm,正文用6-6.5斤加重优质宣纸印刷,书封面用天然靛蓝染料染制的瓷青纸,包角用淡黄绢,四合函套用料为蓝色纯棉棉布,印刷用材高档。同时,装订采用手工线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套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再版《平阳府志》(清康熙版)用于丰富我市新建图书馆馆藏和档案局留档,丰富各县(市、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临汾历史文化,充分彰显临汾文化魅力,增强临汾人民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我市于2017年5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平阳记忆”文化工程。以其为总载体,我市紧抓独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质,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5个类别为横向坐标,以建置区划记忆、政权人事记忆、军事记忆、红色记忆、农业记忆、工业记忆、金融记忆、教育记忆、戏曲记忆、建筑记忆等46个特色记忆项目为纵向坐标,从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教育卫生、古建风韵、民间技艺、非遗瑰宝、传统字号、书画曲艺、乡风民俗、秀美山水、市县方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对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挖掘整理,出版大型图书,建立数据库,以现代传媒平台宣传推广,以现代管理模式做好提炼开发和综合利用,希冀“平阳记忆”成为临汾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据悉,作为这一文化工程首批启动的5个类别46项内容之一,“典籍记忆”以“平阳古籍善本”、地方县志为主题,结合国家古籍善本普查工作,依托正在建设完善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中华古籍资源库”,对我市17个县(市、区)馆藏和各地民间收藏古籍善本资源和散落各馆、民间的史志类和古家谱类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依托市、县两级地方志机构,搜集整理历代官方修订的方志古籍。对散存于国内有关图书馆的我市84种市、县旧志进行收集整理。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