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走近最早观象台 让“护遗”深入人心

2018-07-24 21:03: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世界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临汾有哪些非遗项目?”……近日,市区古城公园出现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中国尧舜文化研创中心与山西师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寻找非遗继承人,助力山西旅发大会”暑期实践队在此联合开展非遗宣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同时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但是,历经几千年历史并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究竟从何而来,知道的人却不多。志愿者们来到坐落于古城公园的中国尧舜文化研创中心,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地处襄汾的陶寺遗址观象台,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中心主任许水龙娓娓道来,陶寺观象台距今4000余年,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观象台遗址。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儿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来安排农耕。”同时,许水龙通过相应的文创作品——古观象台做了一番演示,令在场的志愿者叹为观止。他进而提到:陶寺遗址观象台与‘二十四节气’有着直接联系,我们应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让陶寺遗址的研究成果成为历史课本中的重要一章,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志愿者们“现学现卖”,将“热乎乎”的非遗知识传递出去。为了吸引公园里的游客,他们跳起了热辣舞蹈《咚巴拉》,唱起了《我们不一样》。成功博得关注度后,他们立即兵分多路,一队宣讲“二十四节气”与最早观象台的渊源;一队整理了暑期实践以来的收获,宣传扎根于平阳大地的非遗项目,如平阳木版年画、侯马皮影、曲沃花葫芦、隰县剪纸等。

    宣讲中,志愿者抛出一道道与临汾非遗有关的问题,答对者可获得一件DIY小礼品,瞬间炒热了现场气氛。刚刚跳完广场舞的冯女士赞叹:这些孩子真不了起,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临汾有哪些非遗项目,还让我们知道了如何爱护她。”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城,所拥有的文化遗产灿若繁星,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来自师大的志愿者们利用暑期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了解到临汾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情况,通过记录、调研、宣传三大主题活动弘扬非遗文化,为山西省旅发大会助力。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到非遗的意义和价值,内心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激励着我们要为非遗保护做些什么。”志愿者尹首权深有感触地说,保护文化根脉需要社会大众一起行动,让非遗走进生活并大放异彩。希望我们的一小份力量,能唤起更多人对家乡文化和历史的重视。”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