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芳草萋萋掩映操场,绿树阴阴遮蔽营房,临汾人,可还记得这里昔日龙腾虎跃的官兵,青春年少的学员?可曾知道这所学校曾经培养了空中勇士杜凤瑞、航天英雄景海鹏、原空军司令员马晓天等大批杰出的人才?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临汾人记忆中的“北航校”,先后采访了管怀忠、王庆章、葛家祥、张龙、王代民等人,根据他们提供的资料,基本理清了“北航校”的发展脉络,了解了“北航校”的历史。
临汾“北航校”(即当时的空军第12飞行学院)官兵正在开展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孙宝索 摄于1974年9月
中央军委下令建校
“北航校”是临汾人给这所军校起的“小名”,以从地理位置上区别于“南机场”。撤编前,北航校”的大名是空军第12飞行学院(改制前的第12航空学校)。
第12航空学校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陆军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央军委决定加速人民空军建设,组建第二批航空学校,第12航空学校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建的。
学校的前身陆军川南军区于1951年“一分为二”,一部分率部赴朝作战,一部分为军区机关,1952年机关撤销,归空军建制,挑选了754名干部战士,作为组建空军第12飞行学校的基础。
为了充实力量,加速创建步伐,军委空军从老航校、老部队调来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和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基地604名干部战士。
1952年11月,建校先遣队拿到了由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委签署的拨付营房的命令后,与当时的晋南地委、晋南专暑有关部门接洽,办妥临汾城北郊的土地征用手续和尧庙东侧大片土地和城机场所用土地的征用手续,临汾行署还将日伪时期的两处旧营房(二、三营房)拨借给学校。时任地委书记黄志刚亲笔写了14封信函给有关单位,要求临汾火车站负责为北大营接水供电;要求各乡政府为即将入住的部队解决住房、柴草、粮油等事项,并派人协助先遣队组织民工收拾住房,垒锅搭灶,为部队进驻做好准备。先遣队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办妥了军地移交工作手续,并做好了迎接部队北上临汾的准备。
空军第12飞行学院正在官兵认真学习飞行技术。孙宝索 摄于1974年9月
英雄部队千里北上
1952年11月15日,北上部队从四川泸州登上江轮,次日到达重庆,历时18天,行程数千里,跨越五省市,于12月4日凌晨顺利抵达临汾。
当时划给学校的北大营只有日伪军残留下来的一座破楼房和几排缺门少窗的平房,破败不堪,空空如也,加上正值严冬,寒风凛冽,雪花纷纷,来自天府之国的干部战士们棉衣单薄,面临着新的考验。临汾城商店里的夹袄、棉质衣衫几乎被买光,上千人的部队却只有四张破木床,绝大多数干部、包括新婚夫妇一律是麦草地铺。
北大营只能住下校领导和司政机关,其他单位分散住在城里和周围农村,露天设灶就餐,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干部战士们激情昂扬,修危房、安门窗、铲杂草、平操场,仅用了三天时间,住在樊家河农村窑洞的卫生所就开始接收病号,在煤油灯下做简单的手术。
1952年12月12日,军委空军转中央军委12月7日电令,正式命名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航空学校,受军委空军直接领导。
空军第12飞行学院学员刘胡兰弟弟刘继烈正在一丝不苟地认真钻研飞机机械修理技术,他多次获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孙宝索 摄于1974年9月
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航校党委借鉴其他航校的经验,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学文化、学航空知识、劳动建校”三大任务。
1953年初,经过摸底,学校组织了文训队和在职自修班。文训队为离职集训,主要对象是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干部。文训队设在西高河村,大多数时间是露天上大课,用背包、石头、砖块儿当桌椅,在膝盖儿上记笔记、做复习题,课余时间大家就用树枝当笔,用大地当纸,算数学、默写单词,不少人自制了油灯,经常攻读到深夜;参训的女同志也不甘落后,带着孩子挤出时间刻苦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174名干部达到了初中毕业水平,233名战士摘掉了文盲帽子,达到了高小文化水平,不少人立功受奖。
为了学懂弄通航空业务技能,校党委先后派出百余名干部到战斗部队和老航校学习。外派学习的同志艰苦钻研业务,取得了优异成绩,有的同志受到空军的表扬。留在校内的同志则由老航校调来的老师讲授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飞机构造及航空知识,经过培训,具备了由陆军向空军转变的人才基础。
军机翱翔临汾上空
一团机场是在日伪军残留的运城土质机场上建设的。机场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凹凸不平,原有的飞行保障设施已破坏殆尽,只剩下24眼窑洞和三个破机库。1953年陆续来到一团的干部战士着手平整机场、建立油库,组织民工维修窑洞机库,逐步建立起一套飞行保障设施。在装备短缺、教学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机务人员加班检修,精心维护,飞行干部用木棍儿、扫把当练习器开始飞行准备。
1953年底,机场营房基本建成,派出学习的干部陆续返校,老航校、老部队调来的各类技术干部相继到位,技术业务部门相继成立,前苏联顾问也已到校,具备开训、开飞的条件。
1954年4月25日8时,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一团的第一个飞行日揭开了学校飞行训练的序幕,从此,临汾地区上空有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军机,万众瞩目,雀跃欢腾。
1954年7月1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原临汾地区党政军领导到会祝贺,军委空军发来贺信,时任地委书记黄志刚致贺词,并举行了授旗仪式。
会后进行了阅兵,校党委报请军委空军,把七一定为校庆日。
上级指示二团机场要建在临汾与运城之间。根据修建机场的恒风条件及与运城临汾两地之间的距离,理想的机场位置应在闻喜、东镇之间,但该地段紧临铁路、汾河两岸皆为良田,居民点密集,为人民利益着想,最终把机场选在侯马与曲沃之间的一个荒凉地段,此处是一个只需搬迁3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
修建过程中,团干部带领部队和民工风餐露宿,扒土堆、填沟壑,用平车拉油桶到数里外的河沟中取水喷洒机场,人拉石磙碾压,按预定期限造出了直径2000米、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的圆形机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4月的一天,正当大家欢庆完成任务,准备迎接飞机到来的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过后,机场内出现了108个大坟坑。为了保证不误开飞,二团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全部出动,苦战七昼夜将坟坑填平。由于围绕机场周边取土,机场周边被挖出了一个外壕。
由于地面设备跟不上,机务人员用马槽代替油盘清洗零件,用油桶、板凳当工作梯子,用打气筒给飞机轮胎充气,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按时开飞。
1954年10月22日,教员干部开始飞行训练;1955年2月16日,学员训练开始,宣告了第二飞行训练团中级教练机团胜利建成。
三团机场是日伪军残留下的临汾尧庙宫机场,只有一条1000米的旧跑道,已完全不能使用。1954年秋,三团干部战士炸碉堡、除荒草、修道路、建操场,修建配套设施,准备开飞,三月份,学员训练开始。六月份,第一批学员毕业,杜凤瑞就是该期毕业的学员。
1967年8月末,空军司令部通知,在永济机场组建歼击机训练团,归12航校建制,次年春接受新兵,当年七月即开始训练第一期学员。
经过多次体制编制的调整,北航校最终形成了两个初教机团、两个高教机团的四团两级训练机制。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前辈们爱党爱国、艰苦创业、钻研科学、大局为重、为国防建设不计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英雄辈出功勋卓著
1952年12月7日,中央军委电令在临汾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航空学校;1976年4月,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2航空学校;1986年6月,学校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2飞行学院,培养目标由大专改为本科;1992年9月,学院番号撤销,与同时撤销的第6飞行学院共同整编为新的空军第六飞行学院,院部迁往河北涿州。
从1952年到1992年,第12飞行学院(校)存续的40年里,各级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各类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几代人的宗旨不变,初心不改,始终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一心一意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奋斗不息、与时俱进谋发展,兢兢业业抓训练,追求卓越上水平,年年都有新目标,不断攀登新高峰,实现了由过去培养中专生飞行员到培养大学本科生飞行员的历史性转变,学员训练科目增多,时间增加,质量提高。
飞行员被誉为空中雄鹰、蓝天骄子。航校是哺育放飞雄鹰的基地、天之骄子的摇篮,是人民空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北航校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共培养飞行员3668名(含古巴115名、委内瑞拉2名、越南148名),遍布空军、海军、陆军航空兵部队、可谓“桃李满天下”,涌现了多名誉满全军、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空中勇士杜凤瑞、航天英雄景海鹏等,数十名同志经受部队锻炼,由飞行员起步成长为师、军以上级别、肩扛将星的领导干部,原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上将就是该校学员,他们在空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展露才华,为强军强国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母校赢得了卓越的荣誉。
你们曾经出发的地方——临汾,以你们为荣!这块热土将永远铭记着你们为共和国的安宁、为人民的幸福作出的突出贡献!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