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举世瞩目的文物瑰宝、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历经数千年沧桑变迁,临汾有着太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在百米长卷创作活动中,市美协主席杨洋巧思妙绘一幅《高士图》,来诉说这座古城的精神内涵。在他看来,临汾有着承前启后的生命与灵魂,它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它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千言万语,道不尽家乡厚重的历史;千书万写,描不尽家乡锦绣的诗行。思量再三,杨洋执一只素笔,勾勒出一位得道高人。他动情地说: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我心中,这位高人便是‘临汾精神’的化身。再配以长青的松树,象征着发源于临汾的帝尧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虽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临汾的基因与特质所在。临汾的文化艺术自古就十分繁荣,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杨洋提到,吉县柿子滩遗址的两处岩画以赭红赤铁矿绘制,看似稚气却形态生动、技法简练,是人类最早的绘画遗迹之一;吉县人祖山是史前文明的活化石,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女娲岩画”伏羲岩刻”;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佐证了帝尧时期的艺术水平之高。
千古悠悠,临汾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杨洋引经据典,接着说道: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宋金时流传下来的平阳木版年画《义勇武安王位》《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东方朔盗桃》等,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版画。金、元时期的‘平水刻’名闻全国,平阳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刻书中心和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我国古代刻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金史·地理志》有载,平阳书藉户,家置书楼,人蓄文库’,可见雕印业的发达以及平阳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后,广胜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寺中壁画手法大成、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隰县小西天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内藏的彩绘悬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足以见得,平阳自古就是人文荟萃的胜地。
随着晋商崛起,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到访临汾,桀骜不驯的他曾在太平师庄尉家担任私塾老师,还为雇主尉嘉书写了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及“难得糊涂”。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花齐放。临汾的美术绘画既注重作品的质量,又重视人才的培养。地方版画、年画在全国富有影响力,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作品也异军突起,并问鼎专业领域最高奖。”杨洋感慨道,如今,借着旅发大会这股东风,市美协举办了多次书画交流活动,动员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创作热潮,用多种形式展现临汾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让外界了解临汾,感受‘临汾精神’。”五千年的文明,使临汾这块古老丰饶的土地结晶了一颗颗璀璨的艺术珍珠。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影响和启迪后人。
记者李静 赵文家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