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跃平:都来看看,别忘记历史!
临汾新闻网讯 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珍惜和平!一束暖阳洒下来,崔大妮佝偻后背的剪影渐行渐远,73年后,崔大妮再次穿上大红色的棉袄,一如当年嫁给宝生时的模样,蹒跚地走向曾经与宝生共同构筑的温暖的家的方向……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今年的8月14日是第六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以“慰安妇”调查实录改编的电影《大寒》,在全国重新上映。8月18日,120余名各界人士走进临汾横店影城,参加“山西人力挺山西电影《大寒》不下线”活动。
当天下午,为积极响应“山西人力挺山西电影《大寒》不下线”号召,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组织30余名小记者及家长走进影院,再次揭开那段“血与泪”的历史,带领小记者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懂得珍惜和平,真切理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真正含义。
影片《大寒》的缘起
影片《大寒》以65岁的张双兵为主线,以讲述+回忆为表现手法,将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这个事实存在的但却让当事人不堪、不敢、不忍回首的往事,略显隐忍地表达出来。
“我是十多年前得知了被称为‘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的故事,并由此开始关注‘慰安妇’问题,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电影《大寒》导演张跃平在电影山西行临汾站观影见面会上说。
张双兵,不仅是电影《大寒》的主演,更是这部电影的缘起。据导演介绍,张双兵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调查山西籍“慰安妇”受害者情况,先后发现核实127名受害者,并独自调查记录下近百万字关于她们的悲惨遭遇。1992年至2007年间,张双兵先后带着16位受害老人到日本打官司,实名状告日本政府,但最终败诉。
在电影《大寒》中,张双兵本色出演,电影以他的视角串起过去与现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盂县桃园村被日军强征“慰安妇”的苦难经历。
影片《大寒》的拍摄
观影结束后,导演张跃平接受了本报小记者的采访。
“叔叔,你拍这部电影遇到了哪些困难?拍了多长时间?”小记者郝泽鑫问道。
“单单影片就整整拍了6年,并且在此之前和电影中的老人们相处得更久,因为这段历史并不是当事人愿意主动回忆与提起的,而且这期间还经历了很多可预知与不可预知的困难,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想告诉他们,我记录这段惨痛的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不是贩卖苦难和耻辱,而是反思战争、祈愿和平。”导演张跃平也借此鼓励小记者们要好好学习,少年强则中国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要懂得坚持。
“张导演,您的影片名称为什么叫《大寒》呢?”小记者张欣硕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因为‘大寒’是24节气里面最冷的一个节气,我想隐喻地表达对于当事人、对于见证者来说最痛彻心扉的那段历史,就像是一个冰疙瘩,将当事人的心冷却了几十年。而24节气中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天气转暖,我也想借此表达我们迎来了暖春,那段惨痛的历史成为过去,国家在日益强大,老百姓的生活也在日渐富庶,希望后辈子孙不要因为迎来了‘立春’就忘记了‘大寒’。”张导认真地回答着小记者的提问。
《大寒》票房惨淡
小记者采访结束后,导演张跃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张跃平,阳泉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从业广电30多年,曾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金鹰奖等奖项。留着板寸,一口京腔的张跃平说自己从小在山西长大,他的父辈以及父亲单位的同事,很多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英雄,所以,第一次接触张双兵、接触慰安妇这个题材,就被打动了。“很难想象,张双兵老师这样一副身板,如何担负这样重大的事。”但张跃平和张双兵一样,毅然选择了担负。
“我平时主要拍摄纪录片,拍的电影没有几部,一个不到10人的小公司,拍这样一部电影,难度可想而知。”从产生将慰安妇题材搬上银屏的念头,到影片《大寒》最终上映,张跃平足足用了六年时间。因为投资问题,影片最初被搁置一年。最后,张双兵老师的同乡,张跃平30多年的老朋友,站了出来。从一开始,出品方就没有为票房考虑,只是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让他和张跃平、张双兵一样不顾收益,投入资金。但真的很艰难。第一次上院线,资金链就全断了,我的员工好几个月都没领到工资。”张跃平咬牙坚持,他觉得坚持也是一种态度。
让张跃平没有想到的是,电影上线之后,同期上映的有50多部电影,很多影院就没有为《大寒》留一席之地。结果可想而知,票房惨淡。虽然从拍摄之初,就知道自己拍摄的并不是商业电影,但这样的票房依然让张跃平无法接受。
解读《大寒》珍惜和平
“我们不是要消费这段苦难和屈辱,影片哪怕只溅起一点涟漪,我都会觉得欣慰,但总得有人往下扔石头吧,不能都在岸上看啊。”严肃的影片,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张跃平一直在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大寒》,敬畏那段苦难的历史。
张跃平坦言,拍《大寒》,拍慰安妇,并不是要把它拍成一个仇,一个恨,而是要让国人反思,在铭记历史的时候反思,我们为什么挨打?进而反思我们的文化和人性,反思国人精神方面更深层次的东西。
“《大寒》,在我心中的第一个人物是村长梁长贵,桃园村风水好,祖上三姓人家结义于此,村子一直以‘义’传承。但村子祠堂匾额上的‘忠义千秋’,只能保证平安日子里村民们的安宁祥和,当突然遇到外来的侵犯时,义’却是那么不堪一击。为什么?因为‘义’字里没有抵御!”除了这样的反思,张跃平还希望人们反思人性的罪恶。《大寒》中,村民们对慰安妇的态度,是张跃平想表达的另一种罪恶,是“自己欺负自己的罪恶”。崔大妮、崔二妮她们是战争降临到普通人中的另一种残酷表现,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即便侥幸从日本人的魔爪下逃脱,也逃不脱同胞乡亲对她们一生的歧视和排斥,她们的心中,一生都揣着一块冰。这种冷酷的罪恶,与日本鬼子的凌辱一样,同样让她们无法抗拒,同样会伴随老人们一生。
因此,在影片《大寒》中,导演设计了让村长“梁长贵”自己点燃大火烧死自己,因为他身上被赋予了当时老百姓最愚昧、懦弱、趋炎附势的劣根,他只想着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当家人也成为牺牲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所谓的“献谄媚”只不过是延缓被宰杀的命运,因此烧死村长的情节我和工作人员反复推敲沟通,最终决定要展现出来,因为不烧死、烧光这一劣根,就打破不了旧愚昧,而大火也烧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迎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张跃平表示:大寒》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很多情怀、意义都隐喻其中,我只是想告诉孩子们,进来看看,看看我们的历史,找回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根,我还想告诉人们,中国电影还有一种票房,那就是信念。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是中国人的博大胸襟的体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铮铮铁骨,相信这次《大寒》观影会,带给小记者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爱国情怀的培养,更是一针中国少年必须努力前行的强心剂!“我们要珍惜和平,更要强大自身,中国少年,加油!”观影采访结束后,小记者张欣硕的妈妈深有感触地鼓励着孩子。
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影院,支持《大寒》!记者赵俊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