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骄子再回母校 相聚尧都共叙友情

2018-09-04 21:02: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时光不居,青春常在。近日,原驻临空军第十二航空学院(校)1969年预科大队学员再次聚首,重返母校,重温青春岁月,他们还到华门、尧都古镇、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参观游玩,助力第二故乡旅游发展。

    再唱蓝天之歌

    战友情深、校友谊厚,70多位当年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年轻帅气的飞行学员们从13个省市赶来,齐聚临汾,圆了40多年的思念之情。时隔近半个世纪,他们再次相聚,当年积淀的纯真、深切的感情激荡着每个人的心,很多学员都说:这是一种比亲兄弟还亲的、说不出的感情!”等候着、盼望着,一个个战友乘飞机、坐高铁,从天南海北而来,时隔40多年,他们终于再次聚首于同一个屋檐下,青丝变白发,故土遇故知,大家的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握手、拥抱,怀旧、合影……大半天时间,他们被重逢的喜悦淹没了。

    重逢晚宴上,这些当年的学友们、战友们相见恨晚,把酒言欢,忘记了年龄,仿佛重新回到了十八九岁的青春岁月,一个个意气风发。据原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司令部副参谋长管怀忠介绍,这些学员各个都是精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刀尖上跳舞”从歼5飞到歼8,有的被选送到八一飞行表演队,有的为中央领导开过专机……对空军的发展贡献很大。

    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原八一表演队参谋长李钟东介绍,2016年就有组织大家重回母校的想法,因为时隔太久,很多战友一时联系不到,筹备时间历时一年多,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大家都很激动,很高兴!穿上军装至今已经快50年了,50年弹指一挥间,这些当年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如今已经两鬓斑白,皱纹爬满了曾经年轻英俊的脸庞,矫健的身姿也已成为记忆。几十年来,许多人为了工作需要奋战在祖国各地,很多人出了校门后再没有见过面,今天再次聚首,就是为了再叙同学深情,追寻青春年华,慰籍思念之情。

    李钟东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回想当年那些激情澎湃、豪情满怀的岁月,这些学员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和期望,为守卫祖国、为空军建设、为祖国的富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了自己的智慧才能,甚至有的同学还奉献了热血和生命……他们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期望。

    而今,时隔半世纪他们再次重逢,重温初心,又一次唱响了一生中最喜爱、最骄傲、最自豪的那首歌《我爱祖国的蓝天》,再忆蓝天之梦。

    再念培育之恩

    为了迎接学员们的到来,8月29日一大早,年过八旬的管怀忠就等候在学校大门口,他说,学校虽然撤了,但是他要让学员们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49年前,从全军各大军区、各军种精选出来的学员汇聚到空军第十二航空学校,从此,“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就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这里,他们曾经上大寨铸红心,下洪洞炼铁骨,千里拉练赴延安,学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学刘胡兰不怕牺牲;在这里,他们修鱼溏、种水稻、烧砖窑、挖坑道,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在这里,他们学文化、学理论、练平衡、练身体,学起落、学特技、学编队、学习飞行技术,练就了做一名合格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在极其严格的学习训练中,他们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开始了一生魂牵梦绕的蓝天梦想和一世刻骨铭心的战友情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8年期间,一批批航校同学冲上蓝天,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最艰苦的地方守卫着祖国;一批批同学被挑选进机械、雷达、导弹、医疗等院校,在各个岗位上为空军的建设无私奉献,一批批同学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而今,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年青涩的年轻小伙,经过人生的历练,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再次欢聚在母校这个放飞理想的地方,追寻那些难忘的青春时光。

    “那时候还没有这座楼”“操场没有什么变化”这里是当年的理论教室”……重回母校,这些发染银霜的老者们仿佛又回到当年翱翔蓝天、激扬青春的岁月,他们再次爬上平衡旋转器、滚轮,虽然生了锈,可还能转得动,以前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训练的项目,再次站到上面,心情有些复杂。”“看到学员楼觉得十分亲切,仿佛又看到了同学们青春的身影。”很多学员抚摸着学员楼的墙皮,心潮澎湃。

    曾经为国家领导人开过专机的陈仁裕说:这里是我们人生新的里程碑、转折点,这里是我们曾经战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的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多年来非常怀念母校,深深思念战友们、同学们,今天终于圆梦,心里无比自豪、兴奋!”学员刘怀德说:母校养育了我们,为我们插上了钢铁的翅膀。50年了,房子老了,器材旧了,但是重新回到这里,感觉我们依然很年轻,完全不像是六七十岁的人,脑海里全是当年的景象。父母给了我们身体,但是学校让我们对祖国对人民有了责任感,这里是我们成长道路的起点,在这里我们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实现了飞行梦想。在领导与教员们的教育鼓励、关怀帮助下,我们学会了飞行技能、技巧,飞出了好成绩,为保卫祖国的蓝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王新说:班长司清安常常对我们讲,我们的脑袋时刻别在裤腰带上,我们是国家的人,要为国家做事;我们是党的人,要为党作贡献。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也是我做事的原则。”校友相聚筹备组工作人员王建军说:以前学院组织看电影或者看演出,总是飞行学员坐中间,领导及机关、后勤的战士坐在旁边,家属和孩子们坐在最后面,体现了学院对学员们的关怀和重视,这是学院多年的传统。”情之所至,王建军当即赋诗《贺预科大队学员临汾聚会》:青春岁月激情燃,豪情壮志冲云天。勤学理论练飞行,鹰击长空敢为先。离开母校数十年,心中日夜常思念。今朝临汾来相聚,战友见面喜开颜。

    聚会只觉时间短,知心话儿说不完。紧握双手道珍重,期待来年再相见!再次回到梦想起飞的地方,学员们看到母校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栋房都是那样亲切。

    故事太多,记忆太多!重回母校思绪长,此情可待成追忆……

    再访平阳故土

    “再次回到临汾,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激动’!”当年的学员李正江说,记忆中,那时的临汾只有一条主街,钟(鼓)楼东大街是临汾最繁华的街道,街道狭窄、路面不平,钟(鼓)楼是临汾最高的标志,从钟(鼓)楼上往四周看,房顶上都长着荒草。那时候,我对临汾的印象就是‘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三个猴。’如今的临汾完全变了。我站在华门上不知能看到临汾城的几分之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绿化也搞得非常好,真为崭新的临汾而高兴!”胡庆华从飞行学员转学航天医学,后任空军司令部保健医生:我1968年入伍,1969年9月从基层野战陆军某部抽调来当空军、学飞行,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多自豪,因为,当空军驾战机是多么神秘而又神圣。我到临汾的第一天就对临汾有很好的印象,因为9月的临汾秋高云淡,凉爽宜人,完全不同于我家乡南方的那种潮湿、闷热。这次回来看到临汾遍地都是高楼大厦,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阴,行车有序,街容街貌整洁舒适,与我印象中的老临汾相比天壤之别,如果没有人指引,我真不敢想象这里就是临汾,临汾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有过人之处。”与胡庆华同行的另一个学员当年因为成绩优秀、表现优异,留校当教员,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尧庙非常破旧,尧庙宫周围杂草丛生,蜘蛛网密布,“我根本没想到尧庙现在能变成一个4A级风景名胜区,既有文化又有风景,心里十分感慨。

    再说说临汾的公厕,据介绍是每隔500米就规划了一个,这个便民设施非常好,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出了门之后上厕所就是一个问题,而临汾很好地考虑到了百姓的需要,并且每个公厕都建设得那么有创意,必须为之点赞!我们回去之后一定会向更多的同学、战友、老乡宣传,让他们都到临汾来看看风景,寻寻自己的根!”相聚总是短暂,离别又在眼前,然而,这些蓝天骄子们无论飞出多远,也飞不出故土临汾对他们的牵挂,有空,再“回家”看看!记者韩晓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