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培训活动侧记

2018-09-13 09:45: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的永和县,天高气爽,红枣飘香。

  在红色旅游圣地阁底乡东征村,人们发现,这里每过几天就会出现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身着红军服,阵容整齐,歌声嘹亮。在这里,他们搞团建、听报告、走东征路、吃忆苦饭、住农家屋、为百姓排忧解难、赴扶贫基地参观……

  他们是来自临汾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的学员。这是市委人才办为全市高层次人才精心组织策划的以“爱国·奋斗”为主题的培训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两夜的时间,但内容丰富,安排周密,每一个学员都收获满满,当地老百姓拍手欢迎。

  来自临汾一中的张先德老师通过参加培训,激情难抑,以一首题为“爱国·奋斗”的诗歌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踏上永和沃土,重走东征之路,体验红军生活,锻炼革命品格。弘扬东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促进经济发展,打赢扶贫攻坚。

  重走东征路 锻炼钢铁意志

  9月5日,第二期研修班正式开班,没有开班仪式,没有领导致辞,中午1时20分,学员们刚一下车,就领取了军装进入“战备”状态。

  这期学员共63名,他们中有全国特级教师、有全国道德模范、有非遗传承人、有亚运会冠军的教练、有国家一级演员、有农业专家、有白衣天使、有新闻工作者、有质量监管卫士、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精英……

  当日下午3时许,全副武装的学员们齐集东征村文化广场,正式开始团队建设。全体学员被分成“红一军”“红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黄河游击师”四支部队。“稍息”“立正”“向左、向右、向后转”,这些久违的口令在耳边响起。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员们神奇般地实现了从扭扭捏捏到雷厉风行的变形。喊口号、唱军歌、变队形,声音洪亮,行动敏捷,全然不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之后,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东征纪念馆,瞻仰了毛泽东主席的雕像……

  当晚,星光下,全体学员在操场上召开了首次班级见面会,大家轮流自我介绍,相继上前发言。

  9月6日上午,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徒步重走东征路。

  高密度、高效率的训练和野外“行军”,给大多数坐办公室的专家、学者带来挑战,他们中有的脚下打了血泡,有的不小心崴了脚,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但他们咬紧牙关紧跟部队;有的有孕在身,有的感冒头疼,但没有一个讲条件、讲困难,坚持走完了全程。

  特定的环境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改造人。身着红军服、重走东征路的切身体验,让大家恍若回到当年,俨然变成真正的战士,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革命激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陡然高涨。

  听取报告会 激发爱国情怀

  短短3天的时间,学员们听取了两场高质量的报告会。

  9月6日报告会的主题是:讲述红军东征历史。由永和县当地的一名普通教师主讲。这位老师虽然操着一口浓重的永和口音,但条理清晰、旁征博引,将这段历史讲得非常鲜活、生动。

  1936年,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踏上了永和这片土地,在永和生活、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战略转变为“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的战略,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中国革命命运的乾坤。随后,主席指挥东征红军在乾坤湾胜利回师,开始了陕北13年的革命生涯,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他的讲述不仅让学员们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功绩清楚明了,而且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他归纳出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坚如磐石,始终如一的崇高理想;坚韧不拔,愈挫愈奋的革命意志;热爱群众,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的求实态度。让人深受启发和鼓舞,对党、对祖国的情感愈发浓厚。

  9月7日报告会的主题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由山西大学军事教研室特聘教授倪宁主讲。

  倪宁,浙江宁波人。因他思维活跃,见解独到,他的课在山西大学深受欢迎。400多人的阶梯教室常常人满为患,中间过道都坐满了人,挤不进去的学生,在室外还坐了满满一大片。这成为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人称“倪旋风”。

  “倪旋风”果然名不虚传,他语速很快,结合朝鲜半岛危机与光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南海局势,深刻剖析了我国周边局势的重大关系问题,并从静态、历史、现实视角分析了我国解决周边安全环境局势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他谈到,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得到新体现,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进一步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就是要发展好我们自己,只有通过发展的手段,周边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

  他提出三个观点: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呼吁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

  他的讲述让全体学员对新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亲近老百姓 感受鱼水深情

  9月6日中午,在阁底乡马家湾村口出现感人的一幕:当“红军”队伍转过一个山嘴向村里走来,几十位老百姓敲锣打鼓、手舞小旗夹道欢迎,大嫂、大婶捧来了新鲜的红枣、桃子,喷香的烙饼,端来了热茶、绿豆汤……此情此景,令“红军官兵”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昔日只有影视剧里才出现的镜头,呈现在眼前。

  78岁的赵克彪老大爷兴致勃勃地唱起了红歌,虽然他身体欠佳,双手不停地颤抖,但他满面春风,为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稍事休息后,部队在村民的簇拥下分赴村委会提前安排好的农家院落享用午餐。

  梨枣、团枣、酸枣、烙饼摆放在院里的小桌上,窑洞门前供洗手的脸盆整齐摆放着。窑洞里的桌子上早已摆好丰盛的饭菜……

  房东老大娘听说这些“当兵”的人里有国家一级演员,怯怯地给村干部说,能不能给俺们唱一段?来自临汾蒲剧院的雷俊生二话不说,立即让老大娘坐下来,对着她认真唱了起来。大家还争相和老大娘以及现场的老百姓合影留念,将一幕幕温馨的镜头化作永恒。

  在这次活动中,学员们全部分散居住在老百姓自家的窑洞里。这为高层人才了解当地实情、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融洽了干群关系创造了条件。有一家老百姓,孩子有肾病,老人股骨头坏死,住在这里的侯马市人民医院的专家立即为他们制订了治疗方案。有的家户拜托为大学毕业的孩子找工作,有的拜托在临汾为他们的农产品找出路。互相交流中,彼此拉近了距离,也找到了脱贫的症结所在。

  让人才受教育 让百姓得实惠

  永和县是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民助力,脱贫攻坚是这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借红色旅游的优势,阁底乡带动村民发展起了农家乐,今年又开始搞干部教育培训。联村党委副书记雷少帅说,依托贫困村贫困户,办干部教育培训,在软件、硬件上存在好多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阁底乡成立了旅游产业联村党委,专门负责统筹领导,现在已经形成了联村党委统筹、各村委承办、贫困户参与的立体模式,我们惊喜的是这种模式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据东征村“第一书记”曹旭东介绍,目前,东征村的窑洞宾馆已经发展到113孔,在东征村实现了全覆盖,老百姓跟着这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跟着干部教育培训的蓬勃发展,收入逐渐增加,去年老百姓收入最高的一户达到了3万元。

  这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教育培训选择在永和东征村,可谓用心良苦。学员们在这里不仅汲取了东征精神,同时通过吃、住、购特产以及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方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3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大家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依依不舍地和东征村挥手再见。每一个人都激情澎湃,深有感慨。

  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常凤鸣说: 这次来永和通过参加爱国奋斗的这个培训,我们感受到当年红军东征的精神,永和是我们临汾市红色旅游首选之地,东征红军在这里两进两出,它的意义非凡,从这次体验拓展,我们对党情国情有了认识和了解。

  全国道德模范、大宁县徐家垛乡上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激动地说: 这次党性教育,丰富多彩,我们从方方面面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一定不能忘记初心,永远牢记使命,把吃苦耐劳的这种精神带回去,发扬光大。

  市蒲剧院副院长杨峰说,忆苦红军饭告诫我们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告诫我们要不忘过去、牢记使命,作为一个戏曲人,更应该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思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我们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夫张桂枝说,这次培训让我们有机会心贴心、面对面地和当地的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回去以后,我一定把东征精神带到我们医院,传达给每一位职工、每一位干部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市土壤肥料站站长席延泽说, 作为一名三农战线上的农业工作者,我要把东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市委人才办主任王瑞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更要发扬爱国奋斗的吃苦奉献精神,永和作为深度贫困县、作为东征精神的发源地,广大人才在这里,通过再穿红军衣、同吃农家饭、重走东征路这样的形式,能进一步激发爱国报国的情怀,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人才受到教育。目前,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两期研修班,社会反响很好,这也为我们服务人才探索了新的形式,随后我们还要举办三期,争取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记者 高秀云 黄俊英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