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民:当心这些“套路”专盯老年人钱包

2018-10-22 10:48: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购买保健品被骗、高息投资血本无归……一直以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层出不穷,老年人似乎成了各类诈骗案件的“重灾区”,一些犯罪分子专向老年人行骗,谋取不义之财,老人们一旦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那么,骗子行骗惯用哪些伎俩?老年人该如何防范?日前,记者向市公安局有关部门进行了一番了解。


  惯用的诈骗伎俩


  警方介绍,近年来针对老年人行骗的形式多样,其中有几种较常见的诈骗方式。


  1.看病消灾


  对于比较迷信的老人,骗子会与同伙声称老人或者其家人将有病或有灾,必须作法消灾,利用老年人担心、迷信的心理诈骗财物。


  2.养生保健


  骗子会在老人聚集的场所邀请老人参加“义诊”活动,并强调只要参加活动就有礼品赠送,然后让所谓“专家”在现场进行保健养生讲座,趁机高价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3.宣传投资项目


  骗子会虚构“投资项目”到处宣传,老人来咨询时,“专家”出场,并以高额利息诱惑老人投资,一旦老人投入大量资金,骗子便人间蒸发。


  4.情感营销


  一些骗子利用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情感缺失,对老年人嘘寒问暖,赢得了老人的信任,也记得了老人的“钱包”。


  5.冒充司法机关


  骗子打电话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出了意外,急需要汇款,老人“救子”心切,就会把钱汇到指定账户,等查明事实才意识到被骗。


  6.冒充厂家售后


  骗子冒充家用电器厂家售后人员,上门对家中电器进行维修,实际动手脚把电器弄坏,然后谎称电器有问题,向独居老人推销假冒产品,骗取老人钱财。


  如何防范老年人受骗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骗?警方提出了简单、适用的防骗招数。


  1.不要贪图小便宜


  许多被骗的老人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所以要想不被骗,必须要戒掉这种心理,摆正心态,骗子自然无缝可钻。


  2.不要乱用保健品


  营养均衡,适量运动,良好睡眠才是健康之道。老年人吃保健品要适量适度,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3.免费体检需警惕


  每年做体检很有必要,但应该到正规医院和体检机构,如果身体不适,一定要去医院对病下药,切勿轻信“神医”,一旦耽误了治疗,后悔莫及。


  4.个人信息保护好


  不良商家往往会共享老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其展开轮番推销,因此,老人不要把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透露给陌生人。


  5.陌生电话勿轻信


  当老人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时请挂机。当接到陌生电话无论是恐吓还是诱惑时,都要提高警惕,必要时求助警方。


  6.遇事应该多求证


  遇到涉及亲人发生“意外”的电话或短信时,应该立即打电话询问相关亲人,如果该当事人无法联系,可以询问其同事、老师等,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多交流,分析判断事情的真假。


  7.封建迷信不可信


  如果遇到有人说预言,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相信花钱可以“消灾”,遇事放宽心,开开心心生活,绝对没有什么“灾害”。


  8.上门维修找对人


  老年人家中电器坏了需要维修时,要向正规家电企业咨询和报修,切忌网上乱搜索,防止遇到冒牌维修。


  9.多与子女沟通交流


  老人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前,一定要谨慎,最好与子女商量,不要盲目听信他人宣传,落进“温情”销售的骗局。


  10.多学习防骗知识


  老人平时要多看新闻,关注相关信息报道,学习消费知识,不断更新消费观念,对遇到的不法行为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特别提醒:得不到子女关爱的老年人更易被骗。当前我国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老年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下降,难以识别日益花样翻新的骗术,信仰迷信、爱慕虚荣、贪小便宜等;二是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关爱不够,特别是与子女对老年人关爱不够有关,许多老年人独居空巢,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感到心里空虚,迫切需要交流,很容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蛊惑。

本报记者 白 洁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