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讲坛”解读“九州天下观”

2019-05-08 09:35: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孙宗林) 5月5日上午,临汾博物馆“平阳讲坛”里座无虚席。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李旻,以《从晋南到嵩山:早期中国王权空间结构的转变》为题,与现场听众一起探讨了《禹贡》以冀州晋南为中心的“九州天下观”与嵩山伊洛夏墟传统的关系,以及两地考古文化传统的不连贯性为整合夏史带来的挑战。

  主讲嘉宾李旻2008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获得考古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考古学理论、中国新石器与青铜时代早期聚落考古、中国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早期全球贸易与殖民化考古等课程,专著有《问鼎:古代中国的社会记忆与国家形成》(201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天的讲座是“平阳讲坛”开办以来的第10期。开讲伊始,李旻就向听众抛出了一个问题供思考:讨论夏纪年中以晋南盆地和伊洛颍河谷为中心的中原王权政治空间格局的形成、转变,以及其历史遗产。作为夏遗产的传述者,周人的历史知识来自哪里?周人又以历史遗产的名义做了什么?

  讲座中,李旻运用大量图片、图表,提出三代文明观为周王朝构建社会秩序与共同价值提供了时空框架:当周人崛起于关中之际,殷商的政治中心坐落在远在东方的河内(豫北冀南),两地之间的河东(晋南盆地)与河南(嵩山南北)则是传说中的夏地,而历时千年的王朝兴替是周人天命观的历史前提。他认为,虽然夏史传说来自周人的追述,公元前一千纪的文献时代远非全面探讨夏问题的知识边界。从考古证据上看,到龙山——二里头时代的史前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些巨变,陶寺、石峁、王城岗、瓦店、新砦、花地嘴、二里头等政权对三代青铜时代文明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梳理这些早期都邑的遗产与后代文献叙事的关系成为夏史研究的主要路径。

  另悉,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临汾博物馆共接待游客5.1375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市民度假休闲新选择。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