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博物馆曹静:“我为推广临汾文化做贡献”

2019-05-20 08:58: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您好,我是临汾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曹静,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最早中国》展厅……”5月18日上午9:00,当临汾博物馆入口大门打开,参观者陆续进入馆内展厅,自信满满的曹静早已站在《最早中国》展厅门口,面带微笑,用亲切的问候和专业的讲解服务迎接游客。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是临汾博物馆的第一个博物馆日。当天,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临汾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宣传、纪念活动,如在博物馆广场布置宣传展板,免费讲解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公益讲座,“打卡集章”抽奖活动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而当天的免费讲解志愿服务活动更是让各个展厅一直处于人员爆满的状态。

  在讲解员中,有一些身穿橙色马甲的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是衣服颜色突出,还因为在他们马甲后面写了“志愿者”字样,他们就是临汾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由学生、老师、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曹静就是其中一员。

  曹静是临汾交通广播的一名主持人,在成为志愿讲解员前,她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第一关是面试,通过后首先接受礼仪培训,包括讲解中的站姿、手势、语言等,接下来跟着博物馆的讲解员逐个展厅进行学习。”考虑到培训时间紧张,而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学习工作安排,指导老师要求每名志愿者主攻一个展厅讲解,不到一周的时间,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研究和讲解员的讲授,每个人都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了各自负责展厅的讲解词。

  “资料是死的,人的大脑是活的,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讲解词也需要根据真实的具体的文物资料再整理。”曹静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讲陶寺遗址水井时,她融入了“尧帝凿井”的故事,把井与人类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更加生动形象。

  针对不同人群,曹静也准备了不同的讲解方案。“对小孩子要用通俗的语言,而给老年人讲解内容要更贴近生活。”陶寺中期城址中有一个功能区叫工官管理手工业区,“小朋友听不懂,我告诉他们是制造兵器的地方,他们就懂了。”曹静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游客传递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

  学无止境。平常在博物馆人流量少的时刻,曹静就跟着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去听、去学,每期的《平阳讲堂》讲座活动都积极参加。“咱们临汾的文化博大精深,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向游客展示临汾文化。”

  曹静每天的直播节目在上午,所以她尽可能抽出下午的时间去博物馆服务,她的节假日也几乎是在博物馆度过的。“我爱好历史,而我有主持人的功底,做一名志愿讲解员让我的知识储备更丰富、生活更有乐趣,能为宣传推广临汾做贡献,我感到无比自豪。”

  临汾博物馆负责志愿讲解员组织培训工作的陈小娟告诉记者:“国际博物馆日又恰逢周六,人流量大,志愿讲解员的加入是临汾博物馆十分重要的补充力量,他们有历史老师,师大历史系学生,或是一些历史爱好者,进入角色快,服务能力强,对临汾博物馆更好地服务游客,推广临汾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 李卫红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