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真没想到,来市人民医院看病,钱没花多少,还有补助拿!”日前,在市人民医院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外,一份《救护车接送危重患者爱心补助审批表》令常姓患者的家属倍感温暖。她感动地说,爱人住院以来,不仅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呵护,还享受了该院提供的多项“健康红利”,切切实实感受到看病“不难”也“不贵”。这位患者的经历仅仅是该院万千患者的一个缩影。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回眸历史的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发展印记中,市人民医院始终屹立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前沿,携手临汾百姓走过了73年的辉煌历程。
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市人民医院强力实施的《转型腾飞三年规划(2018-2021)》持续发力,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点带面促进医院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医疗便民服务措施,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互联网+”让看病就医更便捷
到医院看病,大家最怕的事儿,就是无尽的等待和不停地“奔跑”。近年来,这种现象几乎在市人民医院“绝迹”。该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顺利实施医院一卡通建设,推行移动医疗、床旁结算、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信息化服务,倾力打造服务于大众的“智慧医院”。
步入门诊大厅,醒目标注的“门诊患者就诊流程”展板映入眼帘,预约、挂号、缴费、取药等智能化服务流程一目了然。只见,来复诊的王女士直奔前方的自助取号机,她轻车熟路地输入门诊号,点击“确认”后领取到一张挂号凭证。她告诉记者:“现在,看病很方便。这几次,我都是通过市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提前挂号预约,再依据叫号情况决定从家出发的时间,直接省去了排队的烦恼。更为方便的是,缴费、充值、查询报告等业务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
正如王女士所说,“一机在手”即可完成预约挂号、排队叫号、医生简介、报告查询、查询住院费用等多项功能。同时,院内各类自助机的应用让患者更快捷地领取诊疗卡、缴费取药、打印报告单、打印影像胶片等,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在取药窗口,一位患者说:“以前,人等药;现在,药等人。”
市人民医院打破各环节壁垒,大大提高了看病就医的便捷性。如今,“省时省力不排队”已经成为患者对该院就诊服务的客观评价。院党委副书记许红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觉醒,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过去,患者的诉求简单停留在‘把病看好’;现在,患者在看病之前会有方方面面的考虑和权衡,如停车是否方便、门诊就医是否便捷、排队时间长短等。患者的需求就是医院的发展方向,我院进行信息化的系统建设,优化了就诊流程,减少了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就诊效率。”
据许红星介绍,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是医院的一贯追求。该院的“一卡通”实现了“实名制预约预存、专人专卡、诊间付费、支付方式多样”等功能,并存有患者的所有就诊信息,最大程度方便了患者就诊。同时建成远程会诊中心,上联4所省外名院、5所省级医院,形成学科之间、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的联动会诊模式。目前,疑难杂症能够及时进行远程诊断及讨论,让患者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面对面诊疗,消除时间和地域的跨度,极大减少了患者异地求医、长期奔波之苦。
●优质服务使就医体验更美好
干净舒适的就医环境、贴心细致的护理服务、24小时不间断的软化水、送到病床前的一日三餐……除了先进、便捷、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市人民医院还在各个方面下足功夫,持续推进改善患者服务、百姓放心医院等工作,全力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于细微之处彰显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对患者而言,看病就医最担心就是费用高。对此,市人民医院积极行动,使患者减负工程切实落地。以压缩住院日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日间手术工作,确定了首批日间手术目录,包括29个病种31个术式,同时积极与医保中心对接,确定了报销流程及结算办法。以患者诊疗费用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医疗控费工作,着力降低药械采购成本,严格规范药械临床使用。以规范临床诊疗为抓手,持续推进临床路径,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标准及流程,细化临床路径考核。另外,探索实行了以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以及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方式。
每一步微小的加速升级,都是一次服务能力的大提升。该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各项服务,使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文章开头提及的常姓患者切切实实地享受到“健康红利”。据其家属反映,患者突然感到喉咙痛,接着蔓延到胸口,经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心梗,紧接着被救护车送往市人民医院。该院急诊科早已做好准备,开通相应的检查、诊断、入住CCU病房等“绿色通道”,使患者及时脱离危险。
该患者由救护车送诊,属于“七大中心危重患者”,符合补助条件。为此,该院工作人员白海燕为其递送《救护车接送危重患者爱心补助审批表》,上面写有爱心补助的金额为700元。钱不算多,却让患者与家属感受到真诚与温暖。患者家属感动地说:“医院的服务周到、热情,尤其是接诊,丝毫没有耽误时间,让我们的心一下踏实了。住院几天,总共交付了25000元,‘新农合’承担一半,现在卡内余额还有不少。住院没花多少钱,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起病。”记者得知,今后若经医生评估,该患者可以转基层医院并领取爱心补助,医院、医生之间可以随时会诊,不仅服务贴心,而且为患者减轻了看病负担。
同时符合补助条件的还有来自乡宁县的刘姓患者。他的妻子忍不住感慨:“我丈夫从发病到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住院,全方位的服务高效、优质、细心,真正做到了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许多工作人员都随身携带着一本小册子,这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重要纽带。该院负责患者服务的于小凤主任说:“这是《共产党员服务随访手册》,行政职能科室党员随访患者,及时发现医院管理制度流程和服务患者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问题,建立日志记录,及时反馈并由相关部门整改落实。与此同时,坚持医患短信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我院自2017年3月1日加入12345市长热线成员单位以来,均按期办理诉求件,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以上举措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在于小凤看来,医院是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特殊场所,医护人员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特殊使命。创造真诚的爱心服务环境,应时时刻刻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勇挑重担令医疗通道更畅通
从初创至今,市人民医院始终肩负社会责任,站在民生的高度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论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还是不断加强对基层骨干的培训;不论是率先响应国家医改政策,还是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都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要求,抢抓改革机遇,加快了医院内部配套改革工作,通过落实医药价格调整、临床路径、按病种收费、绩效考核等工作,着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院医改办负责人王伟东这样介绍。
如今,该院成功晋升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临汾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为实施“以教促医、以研促医”战略转型奠定了新的格局;建立晋南首个院士工作站(李兆申院士工作站),并成立了心外、消化、骨科、泌外等多个名医工作室,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医疗服务;作为牵头主体单位,发布了“临汾市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地图”,并成为全市首家空中救援基层医院。
同时,为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患者看病难的现状。该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传、帮、带”。据负责医联体工作的陈连志介绍,在对口支援上,指导市中医院完成了二甲验收,并向4个县医疗集团派驻了医疗队长及38名常驻医疗队员,累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9项,疑难病例讨论500余次,业务培训230人次,教学查房470余次,手术示教50次;在医疗服务派驻上,完成了民航机场派驻任务,并指导戒毒所门诊部正式运营,派驻15名工作人员;在帮扶基层提高上,组织15期培训班,下基层帮扶指导6次,松散型医联体单位派出帮扶人员42人,开展专业培训、帮扶指导、联合抢救等工作20余次。在远程会诊上,医联体合作单位累计开展心电及影像会诊1275例,全年下基层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活动20次,接收2批医联体基层进修人员。今年4月,该院又全面托管了浮山医疗集团和市中医院,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探索优质资源下沉、市县乡村一体化健康管理新模式。另外,积极组织各级成员单位,参与该院胸痛中心、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中西医协作项目、心脏联盟等重点工作。综上所述,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此外,该院积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圆满完成指令性医疗保障任务;积极参与并承担突发事件救治任务;在院内利用面对面宣教、电视讲座、手机微信、医院网站、“健康日活动”等六大宣教平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深入社区、广场、基层,积极开展各类义诊咨询活动;着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以住院医师身份来接受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提高其临床动手能力,从而培养一批会看病的“标准化”医生……持续提升该院影响力,推动全民健康事业。
这是一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医院,始终坚持公益属性,努力回馈社会;这是一所转型腾飞发展的医院,眼望高山,脚踏实地,向梦想迈步。当前是国家深化医改的深水区,也是市人民医院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该院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发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传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以啃硬骨头精神抓好攻坚,在打造“人民满意的晋南一流区域中心医院”的基础上,以“省级第一方阵优秀医院”为新的奋斗目标,为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获得感而努力奋斗。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