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年画中门神 唤起尘封的“仪式感”

2019-06-18 23:55: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如今,散发着喜庆、质朴年味的年画,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曾经,贴在大门上,威风凌凌的“门神”正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里。

    6月18日,回归久违的“仪式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平阳木版年画——门神系列展在市群艺馆拉开序幕。现场展出的58幅门神年画中,最久远的作品可追溯至明朝,它们带着时光的纹理,传承了岁月,温暖了回忆。

    触摸传统 重拾失落的回忆

    展厅中央,打开的大门上贴有妇孺皆知的“对刀门神”,他们”正守卫着门内张灯结彩的喜庆与和谐。

    “打开门,将福气、喜气迎进来。”站在门外说话的是老艺人韩更亲,正在进行平阳木版年画的套色工序。只见,她熟练地将木版刷满颜料,接着“稳、准、狠”地将年画压在版上。一来二去,始于清朝、沿用至今的《马莲如意》批量”诞生了,其中的玄机令观者拍手叫绝。

    画中,一个戴着官帽的人骑在马上,一手拿着莲花,一手拿着如意,寓意加官进爵、生活富裕,这是百姓的期盼,或许也是年画的意义所在。韩更亲说,在她儿时,每逢过年,必然要在大门上贴上《马莲如意》。家人们恭恭敬敬、妥妥帖帖贴年画的画面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中。在她看来,只有贴上年画,才像过年的样,才是真正的喜庆。

    回望那扇打开的大门,仿佛带着观者开启一段厚重的“旅程”。透过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年画,可以窥见从古至今,时代在变,年画里的门神也在变,其间折射的是老百姓心态之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老百姓在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朴素而真挚。

    这些展品皆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赵国琦的个人珍藏。他侃侃而谈:版画之头,平阳启之。自古以来,在临汾一带素有‘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还有‘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的民谣。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年画美术表现手法和高科技的精美印刷技术,冲击着手工操作的木版年画,导致平阳木版年画面临失传的危机。通过我家三代人的搜集、整理、传承,共搜集到历代年画、雕版等1000余件,我爷爷赵大勇和我父亲为保护和传承平阳木版年画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展览“蓄谋已久”。赵国琦介绍:经过240天的挑选和整理,门神系列展终于与大众见面,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门神年画文化。这是最为丰富的民间习俗之一,生动地体现了平阳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研究我国的民俗演变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接轨现代 焕发全新的光彩

    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的年画,包蕴着民间精神,是不该被遗忘的艺术样式、文化符号。如何让它贯穿于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经过现代“激活”,触发了其内在的美感和强大的生命力。此次,现场也展出了其衍生品。

    当“门神”与丝巾相遇,竟撞出神奇的火花,成就了独特的品味、非凡的品格。同时,门神图案还被注入手机壳、钥匙扣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前来观展的美术生高子童不禁感叹: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国画,在学习中曾接触过平阳木版年画。当时,我就被这一古老的民俗深深吸引。此次,我慕名前来,进一步加深了对木版年画的了解和认识。看到相关的文创产品后,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令我在专业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尚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借助一些新形式和新载体,对年画进行再创造和创新,使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年画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展现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年画的一种保护,使其迎来新的展示魅力的舞台。

    时过境迁,年画的文化价值并没有消减,年”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如受邀观展嘉宾——尧文化专家乔忠延所说,虽然只是一幅幅小小的门神年画,却满溢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向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此次展览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当代发展注入一种精神食粮,体现当代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年画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与表达,其背后的寓意可谓情深意切:让日常生活理想化,让理想生活日常化。流连于展厅之间,观者不由感到“年”的味道突然奔涌而来。

    “祖祖辈辈的坚守,才得以让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重新绽放出新的生命。”作为“非遗”传承人,赵国琦道出心声,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开创好民间文化事业势在必行。希望这次展览让大众了解平阳木版年画、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留住中国文化根脉的初心。”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