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浮山木偶戏表演
面塑艺人在荷花园景区创作面塑作品
精美的霍州花馍
市群众艺术馆舞蹈队在表演非遗项目“翼城花鼓”
临汾新闻网讯 非遗如何“活起来”?景区如何“火起来”?在破解这一互为关联的问题上,我市趟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6月14日上午,2019年临汾市非遗驻景区暨百家新媒体旅游大咖采风、百家旅行社推介活动,在襄汾荷花园景区举行。
动作粗犷、节奏欢快的“翼城花鼓”,唱腔高昂、朴实奔放的蒲剧《跑城》,技艺精湛、俏皮灵动的浮山木偶戏……景区戏台上的精品非遗项目展演,令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家新媒体旅游大咖频频按动相机快门,也令来自广州市的“夕阳红”旅游团刘姓女游客赞叹不已,“蛮好听、蛮好看的,北方风格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事实上,带给他们新鲜感的远不止这些。平阳麻笺、平阳木版年画、曲沃花葫芦、侯马布老虎、太平面塑、土疙瘩布鞋、古陶烧制……当天,我市邀请进驻荷花园景区的20个非遗项目,无一不让人们着迷。
20个非遗项目只是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冰山一角”。据统计,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非遗项目136项、市级非遗项目300项、县级非遗项目620项,位居全省前列。而非遗作为文化保护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已渐成共识。早在今年3月21日,我市就在该景区启动了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遗进景区活动。
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非遗进景区活动以政府带动、企业运营的模式进行,以一年时间为基础,结合荷花园景区的环境、区位优势,通过设立非遗现场体验区、非遗项目展演区、民俗活动演示区、商品展销区、非遗项目宣传区等,集中展示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在园内开展非遗展演系列活动,真正做到非遗与景区在文旅融合中共同传承发展,并以此作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示范性园区进行打造,推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景区工作,逐步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全面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
非遗进驻景区,获得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面积不大的太平绣球展销区,人来人往,门庭若市。作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刘云芳正向游客介绍绣球的制作工艺和寓意。太平绣球是流传在我市襄汾县一带民间用来传递爱情、吉庆纳祥、民间狮舞等活动中的传统吉祥饰物,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图案夸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北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谈及非遗驻景区,近年来多次代表我市乃至我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刚刚参加完北京第十一届端午文化节2019长城文化带非遗精品展的刘云芳深有感触:“景区相比家庭作坊或门店的客流量要大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可以因此及时掌握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研究游客心理,从而使非遗与市场完美结合。”
在我省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青铜铸造技艺展销区,一位运城籍游客对厨柜上摆放的“晋侯鸟尊”等青铜制品端详良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项目传承人王琦一边介绍着每件青铜器的文化背景,一边耐心地回答着对方的提问。在王琦看来,“非遗驻景区,对非遗项目本身具有推广和促进作用,它反过来又会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文旅融合的亮点。”
“非遗与景区结合,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邀参加采风的太原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拥有近70万粉丝的微博大咖高宏伟,已经连续参加国内多个城市的百场旅游推介活动,更是深谙其中的“奥妙”。他认为,非遗驻景区可以更好地讲好临汾故事、宣传临汾旅游、凝聚临汾力量、树好临汾形象,有助于打造“中国根·黄河魂”这一新IP。
非遗驻景区,被认为是我市积极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理念的具体行动,对于全方位展示宣传全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有裨益。也正如与会市领导所言,让“非遗”“旅游”牵手,让文旅活动与宣传营销相约,通过“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让非遗“活起来”、景区“火起来”,让游客“留下来”、品牌“亮起来”,必定能为加快推进我市文旅深度融合趟出新路径、谱写新篇章。
记者 孙宗林 闫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