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时条件艰苦,风沙很大,有时一顿饭吃不完锅里碗里就落下厚厚一层沙子,早上起来床上的沙子也有一拃厚,有时大风甚至能把帐篷刮跑。”回首当年,曾参加过“两弹一星”试验的老党员、老功臣彭真堂仍记忆犹新。
7月4日,烈日当空,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党总支几位党员干部不顾炎热,专程看望了彭真堂、李朝阳、段增录3位曾参加过“两弹一星”试验的老党员、老功臣,表达敬仰之心,汲取精神营养。
1966年,18岁的彭真堂当兵到核试验基地,新兵第一年就参加了两次核试验,“我从军16年,总共参加了20多次核试验。试验之前,为了训练我们尽快从爆心取回效应物,搞好记录、测定,部队规定我们戴上面具、穿上防护服,8个小时不能吃喝、不能方便,夏天,脱掉防护服后能倒出一片水;冬天,面具贴在脸上冰凉冰凉,那滋味真是没法形容。”
李朝阳也是1966年入伍,曾是一名工兵,“我们那时建楼房不是为了住人,而是为了测定,核试验后根据其被摧毁的程度来检验爆炸的当量、威力有多大。”李朝阳参加了21次核试验,其中包括18次大气层核试验,3次地下核试验,“我国的原子弹从最初的汽油桶那么大到后来的煤气罐大小,体积越来越小,威力越来越大。”
“为了计算好相关数据,我曾七天七夜没睡觉,设计完毕领导签字后,我心律不齐直接被送进了医院。”回忆起当年把青春献给国防、献给部队的光荣岁月,段增录笑声朗朗。段增录共参加过32次核试验,不仅作为突击队长在核试验后冲到爆心搞测定、做记录,取出效应物,而且作为科技人员多次设计过空中核爆炸的弹道参数。
听了3位老功臣简短的回忆,几位党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由衷说道:“我们在你们身上汲取了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营养,请你们放心,‘两弹一星’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不忘初心、更好工作。”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