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赏心悦目的“文化大餐”

2019-07-23 08:39: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得赶早,要不就没有好位置了……”7月18日傍晚,66岁的尧都区刘村镇泊段村村民张天芳像往常一样,吃罢晚饭,带着看消夏晚会的“标配”——一大杯水+两个小马扎,骑着三轮车载着笑盈盈的97岁老母亲,匆匆赶往市区九州广场。

  18时30分,张天芳到达音诗画专场(音乐诗会)消夏晚会现场时,已经有一众“票友”里三层外三层地等候在此,见到他们母子二人,大家纷纷热情地打着招呼,并为老人腾出观众席第二排的位置。

  “好得多哩!”聊起消夏晚会,张天芳的老母亲王记女眉开眼笑,连声说“好”。一旁72岁的观众张亚令也笑眯眯地搭话道:“自从消夏晚会开始后,我天天来,饭可以不吃,晚会可不能耽误,尤其是那几场蒲剧,让我印象最深。你看,这些朋友都是通过看戏认识的!”

  “看节目预告,今天是音诗画专场,我还是头回听说,很期待!”52岁的闫金莲兴奋地与邻座“点评”着消夏晚会的节目,并对即将开始的新节目充满期待。

  20时整,音诗画专场拉开了序幕。整场晚会以“唱响祖国颂·奋进新时代”为主线,分为“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好”“奋进新时代”三个篇章。铿锵有力的朗诵、极富时代特色的歌声与多媒体相结合,把不同时代的记忆叠加、变幻、推进,回溯了中国共产党98年来的砥砺征程,生动展现了广大党员前赴后继的奋斗轨迹。晚会有别于以往主持人报幕的模式,以扣人心弦的旁白形式贯穿篇章始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音诗画节目《不朽的军魂》,讲述的是八路军战士曾县生与同村姑娘春花结婚未及一个月,接到上级命令,毫不犹豫地重返部队的故事。剧中,曾县生通过与新婚妻子的一次次“隔空对话”,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由于入戏太深,剧中人物曾县生扮演者王龙、春花扮演者周雅丽几度哽咽。走心、逼真的表演,令不少观众动容。

  曾县生的扮演者、“90后”演员王龙说:“我从小就觉得穿军装的人特神气。长大后,当有幸以演员的身份穿上军装去诠释军人这个角色时,我才体会到神气背后的艰辛和责任。”为了把这个角色演好,王龙观看了大量相关视频,并向临汾语言联谊会的老师们学习请教,相互交流剧中人物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心境状态下的说话语气、表演动作等。最终,他与搭档们呈现的作品获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员们畅聊表演心得,观众们也畅谈“观后感”。

  “拍手拍得手都麻了……”“00后”小观众张天天言语间流露出一份敬仰之情。“在听到叔叔阿姨,还有我的同龄人激情澎湃地朗诵《秋瑾》《在欢呼的人群中》《诗意中国》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本来只是抱着和父母凑热闹的心态来的,没想到今天的节目这么有意义,真是太棒了!”

  终于搞明白“音诗画”含义的闫金莲也迫不及待地与记者分享她的观看体会,“这种形式类似于话剧,又不是话剧,它把我们在听诗歌朗诵时,脑海中会出现的一些画面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很震撼,很有带入感。”

  王记女老人在听到压轴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和我的祖国》时,不住地笑着夸赞,“好!好!”

  市群艺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消夏晚会开展以来该馆第一次组织、策划、尝试新形势的专场晚会,不仅集结了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的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还吸引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倾情捧场。接下来,该馆还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节目,为老百姓送上赏心悦目的“文化大餐”。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