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为民见情怀
临汾广播电视台:李泽凯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新闻工作者,这些年我采访过很多人,也见证了很多事儿。一路走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直到我遇到这样一个人……
他叫贺星龙,是一个略带腼腆却内心坚强的80后,2000年卫校毕业后,他放弃在县医院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从此,他扎根黄土,服务乡亲,这一扎就是19年。
19年,6000多个日夜。贺星龙的足迹遍及黄河两岸吕梁山深处117平方公里28个自然村,最多时一天要出诊30多次。大山里的冬天来得早,摩托车到不了的地方,翻山越岭是常有的事。19年,贺星龙出诊总行程达到了40多万公里,这行程足以绕地球赤道10圈。19年,他骑坏了7辆摩托车,背烂了13个医药包。作为乡村医生每天忙碌的他,还常年坚持照顾13户五保户,为百姓垫付医药费十多万元。
今年8月,我再一次来到贺星龙的家乡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曾经由土窑洞改造的诊所,已经被四室分隔的标准化诊室所取代;互联网进村,实现了专家医生的远程会诊;新农合政策的全面普及,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针对贫困户所施行的“三保险、三救助”模式,让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乐堂村发生的变化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却发现贺星龙更加忙碌了,出诊看病只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他肩上背负的责任远远不止这些。他是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贴心人,他是为村民修理电脑、电视的大忙人,他是全村通水、修路和致富的领路人……总之,在贺星龙的心里,乡亲们就是他最大的牵挂。
从贺星龙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80后的坚韧,更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初心为民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告诉我,什么是新闻记者的初心。新闻记者的初心,是心系脚下这片土地,是喉舌使命的赤胆忠诚,是公平正义的传承播撒,是民生疾苦的用心聆听,是弘扬正气的无言大爱。初心在,纵使千山万水,不改为民情怀。
一束光的力量
临汾日报社:荀丹薇
10月13日,《临汾新闻早知道》用一封表扬信叫醒了这座城市。一位叫支慧明的果商,10月11日晚上从大宁县城出发前往太古乡仪里村收苹果。到了“西山第一洞”时,隧道正在加固施工而封路,隧道旁有一条旧土路可以过车,但支慧明的车比较大,根本过不去。束手无策的支慧明向太古乡承包果园的村民打电话求助,这位村民也没有办法,只好拨通了太古乡党委书记房小平的电话。没想到房书记接到电话后,马上从乡政府驱车跑了近20公里的盘山路赶到隧道口,阻挡物被挪开,支慧明的车顺利通过了。
这封表扬信通过《临汾新闻早知道》播出后,浏览量不断攀升,群众留言更是一条接着一条。两个小时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岳普煜做出批示:房小平同志的行动,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太古乡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地处贫困人口集中的吕梁山区,是大宁县乃至我市最偏远的乡镇。房小平在这里待了9年,他的休息室里有一块匾,写着“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村、同样的地。”房小平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照亮了他们的心。
采访完房小平,我告诉自己,记者也应该去做一束光,让一篇篇有态度、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报道激发起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喝彩。
仅仅多半年时间,《临汾日报》采、编、校全面提升,媒体融合迈开大步。《临汾日报》呈现给大家的不再仅仅是一张报纸,手机屏幕和主播的声音拉近了我们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传播新闻的方式更丰富、更契合这个时代的传播规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达。而我们的使命就是离百姓近些、再近些。我相信,好新闻能击中每个人的心,那是普通人平凡却闪耀的生活,我愿意做他们的聆听者和记录者,把无数个“房小平”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记者!记着!
临汾日报社:刘 静
“信仰的传承,能够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生守候。”光明日报社郑晋鸣,30多年里,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录下一位又一位采访对象的心路历程。他说,记者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他说,自己半生都在流泪,却从来不后悔,也终将不后悔。
说到“不后悔”,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19年间,在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坚守自己的初心,担当医者的使命,把忠诚写在大山深处。对,他就是我们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奋斗者——贺星龙。
2015年冬天,得知贺星龙这个线索后,我们迎着寒风来到了贺星龙的家乡,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到了贺星龙家没见到他本人,却见到了一群闻讯前来的乡亲们。“你们干啥来的?”“你们可不能把星龙带走,他走了,我们怎么办?”随着深入了解,我们一行才发现,贺星龙的事迹哪是一次采访能写出来的?之后的两个月里,我们一行多次奔赴乐堂村,坐在贺星龙家的土炕上采访,跟着他走村串户出诊,最终才将最真实的贺星龙呈现给读者。
今年5月,二青会火炬传递称得上是临汾的一个大事件。襄汾县丁村传递时,一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奶奶一直盯着火炬手投放车望来望去,上去打听才知道,她的孙子是火炬手,她想看看他,可又生怕打扰到孩子。后来,这位奶奶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分钟,还是不胜欢喜。为了给孙子加油打气,她在孩子上车前说,“别担心,好好跑。奶奶的心跟着你跑。” 现场的我被这句话感动了很久,并迅速记录下这个闪亮的花絮。《奶奶的心跟着你跑》一稿见报后,当即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同时被评为当月的《临汾日报》好新闻。
我们是一名记者,始终记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与初心,要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它带来的深刻改变,去诉说共产党人不变的赤子初心,去讲述每个人牢记使命的奋斗故事,去书写14亿人民胼手胝足实现中国梦的动人诗篇。
磨光脚板见初心
临汾广播电视台:张宸玮
伴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市各行各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都焕发出了新的精神风貌。然而,真正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是在今年6月参加临汾广播电视台组织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报道活动之时。
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国网临汾供电分公司配网带电作业班班长刘小元。采访那天,室外气温高达38摄氏度。刘小元刚刚忙完平阳广场附近一处三相接引线带电作业。他周身裹着厚重的绝缘服,背着一大堆作业器具,正笨拙地从十几米高的绝缘抖臂车上缓缓往下降。烈日的炙烤和精神高度紧张的作业,使他看起来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汗水雨点般地往下淌。下到地面,刘小元来不及脱掉全身厚重的装备,先坐下来倒出绝缘鞋里积蓄了足有一大半的汗水。确实,换一个场合,换上西装,这个帅气的小伙子,不知道是多少姑娘的梦中情人,但现在,为了抢修电力,他冒酷暑、顶烈日,用自己的辛苦保障了空调房里更多人能享有清凉。
抱朴初心,坚守使命,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报道活动过程中,我们的记者,也有多少人像刘小元一样,不畏艰辛,奋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
我常常想: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作为临汾广电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应是积极践行“四力”,致力于采编播有温度的新闻,只有我们抵达了现场,用我们的脚丈量过,用我们的眼观察过,用心思考过,用情感受过,我们才能说,我们不辱使命!我们只有用心记录下临汾这片热土上涌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的人物和故事,用一篇篇客观报道、一个个现场镜头,记录下永远的瞬间和火热的生活,我们才能说,我们无愧时代。
深入基层强“四力”,磨光脚板见初心,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愿做一名光着脚板追梦的忠实记录者,与你携手同心,一路同行!
记者的信仰
乡宁广电中心:刘 帅
2007年冬天,一场大雪刚刚飘过,一个刚毕业求职受挫的大学生来到了乡宁广电中心的大楼前,他想着,这次一定要成功!因为记者是他从小心仪的职业,也是他永远不变的初心。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他有幸进入了乡宁广电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编制外的记者,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9年,受市场寒流冲击,乡宁长山药大量滞销,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农户家中采访,最终让《乡宁特产长山药喜获丰收》在省市电视台接连播出。报道一播出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滞销的长山药几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转眼来到2011年,这年春天他收获了爱情,成立了小家庭,妻子也在电视台工作,一个从事记者播音工作,一个是节目后期编辑。一年后,他们有了可爱的宝宝。但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起来。那年腊月廿七晚上,夫妻二人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刚端起饭碗准备吃饭就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原县国土资源局刚做完的汇报片要大篇幅修改,第二天就要出成品。任务就是命令,来不及犹豫,他们只能把年幼的孩子拜托给年迈体弱的父母。孩子嚎啕大哭,夫妻俩依依不舍。黎明时分归来,酣睡中孩子的小嘴含着指头,眼角还挂着泪珠。
有人会说,工作嘛,过得去就行了,干嘛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回答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信仰”。
没错,他,就是我。作为乡宁广电的一员,一个可以与24万乡宁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乡宁十多年来蓬勃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幸成为桥梁、成为纽带,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我用笔记录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美丽乡宁”这片热土所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
因为,咱是共产党员
襄汾县新闻网络中心:王 筱
在我两年多的新闻工作生涯里,接触的有普通的农民,也有党员干部。每个人的事例虽然平凡,却闪耀着奉献与大爱。襄汾县邓庄镇张礼敬老院院长仇锁莲就是其中一位。
1993年4月,45岁的仇锁莲接受组织安排,担任张礼敬老院院长。名义上是院长,实际上身兼炊事员、卫生员、护理员、锅炉工……所有活都是她干。
2001年,一名患唇腭裂的婴儿被送到敬老院,由于普通奶瓶喂奶容易呛到孩子,仇锁莲就用注射器一滴一滴地滴到孩子嘴里,每次累得手都发抖。第二年9月,她带着孩子来到榆次第一人民医院做手术,没有床位,就搬个凳子坐在钢丝床边守着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党襄恩,“党”是共产党的党,“襄”是襄汾的襄,让孩子永远铭记党的恩情。
敬老院里,个别老人有“老小孩儿”脾气,动不动就发火生气,仇锁莲‘敬’字当先,把老人们当“叔”当“婶”,让他们时刻受尊敬、被爱戴。千方百计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为生病的老人做“病号饭”,为心理相对不稳定的老人做好检查,在服侍老人上想办法、出点子。这些年,她前后共抚养了70多位孤寡老人和弃儿。许多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都视她为“最亲的人”。
我问她:“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您靠的是什么呢?”她说:“因为咱是共产党员,越是不好干的活咱越要干好!”
仇锁莲的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她身上,我更加理解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党员新兵”,奔跑的路上,是讴歌人民创造沉甸甸的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使命必达”;唯有“心中装着群众,脚底沾满泥土”,才能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唯有初心不可负 唯有使命堪担当
吉县融媒体中心:孙吉平
我是吉县新闻战线的一名记者,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故事。这个人叫高怀德,在时代英雄涌现的今天,他可能只是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在吉县东关社区两万居民的心中却是一位“大家长”。
故事还得从推行“煤改气”说起。居民王福平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准备做他的工作时,高怀德信心满满,可话题一说开,却成了尴尬的局面:面对两万余元的费用,王福平不愿意。“我没钱,我不弄!”信念坚定的老高并没有放弃,他把重心放到了如何提升群众收入上。短短7个月时间,王福平的收入翻了番。当高怀德带着我们再一次入户动员“煤改气”的时候,王福平第一个站了出来,高书记,你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我信你!陆续的,更多的群众也都站出来表了态。就这样,辖区内260根烟囱从此不再冒黑烟。
他本是吉县的一个名人。他经营的酒店,二十年间生意火爆,年入数十万元,别人都叫他高老板。但他在事业辉煌的时候,却全身心投入了另一个陌生而又憧憬的服务行业,他的名字前也有了一个沉甸甸的前缀——党支部书记。
当我问他:“你放弃了年均几十万元的收入,值吗?”高怀德说,当30公里长的主干道硬化完成,群众告别“平日里坑洼不平、雨雪天泥泞不堪”的局面时;当98户居民搬离地质灾害区域,住上新房时;当为150户居民进行改厕,为85户困难居民申请到住房时,这一切都值!
在高怀德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忠诚担当。而我想说,为人民的幸福去奋斗,这不也是我们新闻记者的使命吗?唯有初心不可负,唯有使命堪担当,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发展,无论媒体竞争如何激烈,为人民的幸福而奔波、为社会的正义而发声,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因为职责,我们必须在现场;因为使命,我们永远在路上!
王惠民的驻村生活
大宁县广电中心:葛晨星
2017年6月,临汾市汾西水利管理局57岁的王惠民受组织委派,来到了大宁县太德乡美垣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
美垣村是大宁县出了名的旱村,王惠民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里吃水难的问题。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翻沟越岭,研究蓄水池改建工程,短短20天,洁净的泉水哗哗流淌,美垣村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
今年4月24日,当我想为王惠民做一次专访,打电话给他时,只听见电话那头他声音急促,说村里的贫困户任玉龙不慎被火烧伤,病情严重,正着急送往医院,王惠民话都没说完就急匆匆地挂了电话。听村里的人说,任玉龙重度烧伤,王惠民跑前跑后帮忙联系医院抢救治疗,还自掏腰包支付医药费,在任玉龙的重症监护室外,王惠民一夜一夜坚守着,他还在微信朋友圈帮助任玉龙筹集捐款。
今年8月份,王惠民两年的任期已满,已快到退休年龄了,再加上妻子的病,村民们都觉得王书记这次肯定是要回去了,虽然大家舍不得王书记,但看着王书记老伴的身体,大家又不忍心让他继续留下来,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王惠民主动申请留下,他说村里的灌溉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不能走,他和美垣村有了感情,要继续干下去,要看着老百姓都脱了贫。
王惠民的故事就到这里了,“第一书记”的故事还有很多,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更是以担当、才智和奉献,诠释着这场伟大斗争的时代意义。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初心,让我们与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
奋斗有我 为梦发声
曲沃县融媒体中心:吴 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神州大地处处回荡着喝彩声和奋力实现百年梦想的呐喊声。想起这些,我也不禁问自己,我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我想,我能做的就是为梦发声!
作为一名工作了十余年的新闻播音员,很荣幸,我能同各位记者同仁们,在一线感受着曲沃的发展变化,用声音传递着曲沃传奇故事。回顾这十余年的新闻播音历程,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热爱、严谨和坚守!
热爱,是因为我收获了追梦路上的那份感动。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这十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见证了曲沃辉煌发展的历程。我们的记者用肩上的镜头和手中的笔头记录着变迁,用自己发声讲述着曲沃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迁。
说起严谨,是因为我们精准记录新时代前行的脚步。在县立恒公司炼铁厂,当时正值大暑天,厂内温度高达50多度,为了一个短短几秒钟的镜头,我们的记者站在一米宽的钢板上,身旁是高达1500℃的流动铁水,就这样一拍就是一个多小时。等拍摄结束,两位同事的鞋底在钢板上融出了一个个的脚印。
说起坚守,新时代的媒体人正用青春和汗水续写着对事业的忠诚。去年11月,全省首批挂牌成立了曲沃县融媒体中心,这标志着我们又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作为新时代媒体人的一员,我要不辱使命、坚守本职,向广大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心声,向党和政府传递群众呼声,用激扬活力点燃新时代曲沃的绚丽之光。
说到这儿,我还想到了一个词——梦想,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才凝结起了伟大祖国的复兴梦,我们都是追梦人,前行的路上,奋斗有我、为梦发声、不负青春、为“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