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鲁桂君:带着老绣片一起苏醒

2020-01-15 09:28: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正在刺绣的鲁桂君

  临汾新闻网讯 台灯下,临汾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鲁桂君熟练地将丝线回盘于绸面,再以细如发丝的红线固定,一只惟妙惟肖的“本命鼠”便诞生了。鲁桂君惬意地舒展着身躯,将它放置于不远处的展柜上仔细端详着。突出互补色搭配的刺绣作品与房间摆放着的、被酿出韵味的“旧绣片”,透过相框向人们演绎它所传承的历史故事……她所做的刺绣活儿名叫平水绣,是晋绣的一种。

  刺绣缘源起何时?鲁桂君向记者娓娓道来。

  中国的刺绣起源早,技艺精湛。除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一种源自山西的古老传统手工艺——晋绣。晋绣极具山西地方特色,色彩对比强烈,针法变化多样,绣品立体感强,视觉效果饱满厚重。

  “有句老话说,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早年的妇女都能描善绣。以前大家穿的衣裙、用的枕套、床围等,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姥姥和母亲手中的针与线,打开了这个懵懂女孩最初的刺绣梦。六岁那年,并不懂刺绣的鲁桂君在被单上随意绣的花朵受到了母亲的夸赞,从那以后,她时常拿起针线绣上几针过过瘾。尽管后来由于上学、上班等原因绣活儿有所搁置,但是她对刺绣的兴趣丝毫未减,尤其对一门“置之脑后”的艺术——“枕顶绣”情有独钟。

  “小时候家里用的枕头都是那种长柱状,两端多呈正方形,上面刺绣着各种图案,人们称之为‘枕顶绣’。”怀揣着这份对民间刺绣艺术的记忆和狂热,鲁桂君开启了“总是忍不住想买、宁可买贵,也不想错过”的收藏之路。

  20多年间,鲁桂君的足迹遍布山西的大小村落,为的只是能收藏到一件件绣工精美的枕顶绣品。“越收藏越心疼,因为这一针一线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完成!越收藏越觉得这门艺术如果失传了就太可惜……”在她看来,绣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不变的则是那“一针一线”的绣工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因此,她下定决心重拾刺绣技艺。

  于是,自2015年起,鲁桂君开始走访晋绣名师、每年固定几次去苏州的绣品街系统学习刺绣艺术,并于2018年注册了“平水绣”商标,开办了集展览、绣制于一体的工作室。 “北方的刺绣像是写意画,而南方的刺绣倾向于工笔画。”鲁桂君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将自己的所有心思全都融入到了这五彩斑斓的丝线之中,也用自己的妙手绘出了一件又一件灵动活泼的艺术品。

  “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了一只老鼠形象,我得赶紧把它画出来。”鲁桂君兴奋地说着,随手拿来了早早准备好的材料。原来,目前她正在创作一套12只《独“鼠”一帜》的刺绣作品,现已有七只各具特色的萌版老鼠惊喜上线了。

  不一会儿,第八只灵动十足的小老鼠在鲁桂君的笔下孕育而生。接下来,就该绣制了。“在绣制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步骤——分线。”鲁桂君介绍,这是决定画面精细度的重要一步。在挑选了一种蓝色的丝线后,鲁桂君戴起眼镜,开始熟练地分线,只见她拿起一根丝线,手指轻捻,左手轻轻转动,右手往上抽,丝线就被分成了两份,如此循环,一根丝线已分为8份。 此时,她麻利地将一份穿过针眼,开始了老鼠耳朵的绣制,绣花针上下翻飞,一道道丝线在暗红色的绷子上似有似无。

  “一只老鼠耳朵一个人要绣上多半天,看起来色彩差不多,实际上要用十几种颜色的丝线才能让耳朵浑然天成。”鲁桂君说,常常有人问她,现在机绣那么发达,何必这么费劲地去学习刺绣?但她却认为,一丝一线、精雕细琢,虽然慢点,融入传统文化血脉的原始创新,在市场上才更有竞争力。

  谈及未来,鲁桂君坚定地说,她会更加用心地在传承刺绣的这条路上不断寻求突破。

  记者 亢亚莉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