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教学根植于民族血脉之中

2013-12-19 08:57: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家将对高考做大幅度改革,语文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怎么教?近日,笔者走进临汾三中,倾听了该校校长张杨管对语文教学的精辟论述。

张杨管说,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几千年来,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观念。理解汉字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无可替代的意义,从而对汉字产生由衷的热爱和敬畏,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目前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

第一,对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认识。张杨管认为,国家将对高考做大幅度改革,语文学科分值权重可能会加大。在此背景下,应该对语文教学重新关注。作为母语,语文内在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精神的底子,这是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也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就是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不能仅仅把语文当成一种学科知识,不能把语文狭义化,而应该把它当成一种情感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工具,在实际生活中,语文比英语的用途更广泛,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学好各学科的根,语文成绩的好坏就是高考一票否决的那一张票。

第二,语文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仅仅把语文看成是知识,未免太偏颇。张杨管建议: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一方面,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有把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意识与敏感。要教会孩子感受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活,让其享受生活的甘甜。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由于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储备和扎实全面的语文功底。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益的资源,如教材资源、学校资源、学生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语文教师还要有很好的学科素养。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素养应该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特有的专业情感。也就是说,要做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所以,语文课应该发挥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语文教育既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碰撞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具备熟练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深厚的情感底蕴。只有语文教师的谈吐妙趣横生、扣人心弦时,才能从头到尾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困顿之时茅塞顿开。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