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委书记王国平(右四),县长张宏志(左四),副县长曹佩(左一),襄汾县教育局局长、襄汾中学校长刘彦青(右一)与考上清华、北大的4名学子合影留念
核心提示 地处丁陶文化发祥地的襄汾中学,高考成绩在短短五年间取得了四次历史性大跨越:2009年高考大文大理达二本B线人数从2008年的165人提升到319人;2010年达线人数在上年319人的基础上提升至625人,祁琳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达线人数在上年625人的基础上提升到832人,田沛达同学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段蜚蕃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13年达线人数在上年832人的基础上提升到1096人,刘文举、贺子松两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师浩哲、贾宽宽两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襄中的骄人业绩引起全市关注,并进一步引发了临汾教育的“鲶鱼效应”。高考成绩不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部,却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襄中的奇迹如何炼就,襄中的辉煌源自哪里,这些成为人们探究的焦点。
【引子】一次高考,改变了一个农民工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8月17日上午,襄汾县电子政务大厅。在全县2013年金秋助学大会上,县四套班子领导向县教育局、襄汾中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他们在今年的高考中创出历史新高,为全县争了光,并对该校四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奖励40万元。会议结束,县委书记王国平、县长张宏志等领导与四位学子合影留念。王国平还在百忙之中与四位学子亲切座谈,听他们畅谈学习经验。特别是听到考上清华大学的刘文举同学当年进襄中时比统招线低3分,位列300名以外;考上北大的师浩哲同学当年离统招线还差20分,是定向进入襄中时,他大为震惊。王国平再三鼓励学子: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无尽的精神源泉;要认识到学习重要,做人做事同样重要,要不断提高个人道德文化修养,全面发展,人生才能更精彩;要记住无论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母校、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牢记报效祖国和家乡。
上午11时,襄中校园内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军乐队敲起欢快的鼓点,几个农民工扛着“感谢襄汾中学对农民工子女的栽培”的横幅,抬着牌匾、锦旗,在众多家长的簇拥下走进校园。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校长刘彦青将每人10万元的奖学金发到四位学子手中,并与他们一一握手、拥抱。全校师生深受震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家长眼中挂着晶莹的泪花,刘文举的父亲哽咽着说:“是襄中改变了一个农民工孩子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我要学习襄中人,为更多的人造福……”
进入暑期,襄中就处于全社会的关注中。骄人的高考成绩,就像放了一颗大大的“卫星”,省内外多所学校登门求经。在全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获得过“临汾五一劳动奖章”、临汾市十佳教育标兵、临汾市模范校长等荣誉称号的襄汾中学校长刘彦青再次当选临汾市名校长。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对别人探究的目光,刘彦青说:“就高考抓高考没有希望,就成绩抓成绩没有成绩。我们坚持‘严格管理、攻心励志、深化课改、确保安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教育!这就是成绩背后的秘密。”
【养成篇】扭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这个“牛鼻子”,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面对落实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难堪和屈辱的事情,个性耿直的校长坚定回应:宁可让学生骂我三年,不让学生骂我一辈子!相信随着时间的改变,孩子们会理解我的苦心。
一棵棵树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和合适的土壤;一群群学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恰当的教育环境。
时间回溯到2006年9月,曾先后在襄中执教13年、在政府办从事文秘工作13年、对教育有着挚爱情结的刘彦青担任了襄中的校长。难忘上任后的首次“亮相”,他在教职工面前放出“狂言”:三五年之内要使学校高考达线人数达到300人、400人、500人,确保在同类学校取得第一,学习临汾一中、临汾三中、运城康中,挑战临汾一中、临汾三中、运城康中,把襄中办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话音未落,下面发出了“嗤嗤”的笑声。他知道,那是置疑的声音。对此,他有坚定的信念,他对全体老师说:“这个目标也许大了些、艰巨了些,但我就是要自加压力、自我挑战。只要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天大的“牛皮”吹出去了,硬骨头从哪里啃起呢?他山之石可攻玉。他带领班子成员到忻州一中学习,看到那里的管理确实比襄中高出一个层次;接下来又到衡水中学参观,衡中的管理水平又比忻州一中高了一个层次。衡水中学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多少慕名而来的人恨不得学个遍,求个秘方回去。可是,刘彦青看了一个上午,就对同伴说:“咱们回去吧,我知道咋干了!”大家一怔。但是,刘彦青的坚定不容置疑,他说:“回去就看我的了!”
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人都知道,学业好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大都良好;而学业差的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尤其差在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上。刘彦青明确提出“抓住德育,就是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的观点,开始了卓有成效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积极探索。
学校经过科学论证和多层面采纳师生意见,出台了《襄汾中学学生行为管理考核细则》。《细则》内容涉及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就餐习惯等共七项133条。同时,还有配套的处罚条款,按违纪扣分情况分诫勉谈话、通知家长、通报批评、回家反思等。并建立了政教处负责、年级抓落实、督察员巡查、教职工参与的长效落实机制。全校教职工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学生违纪都如实填写违纪报告单;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突出者,则给予登记表扬,并奖励分值。
刘彦青个性耿直,爱憎分明,平生最恨那些欺负人的人,看不惯不平之事。过去一些家庭有背景的学生,经常会欺侮外地来的学生,影响很不好。果然,《细则》刚实施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学生殴打事件。按照规定,应给这位打人的学生另择他校的处分。然而,具体执行过程中犯难了。原来打人的学生其父有背景。该生态度十分蛮横,声称“谁要是敢动我,小心你的官帽子!”事情报到刘彦青这里,他斩钉截铁地说:“全校师生都在看着我们,必须坚决处理!否则就是给《细则》抹黑!”果然,有许多人上门说情。那位学生甚至把威胁的纸条塞到了校长门缝下。可是,刘彦青就是一个态度:按《细则》处理!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件事发生后,再也没有人为处理学生前来求情了,《学生管理细则》成了学校管理的铁律。
有一名学生把对《细则》的不满、对校长的不满,写成“小字报”贴在餐厅门口,“小字报”上粗俗的语言、恶意的攻击令正直的师生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查出此人严厉处罚。然而,刘彦青没有这样做,他不查也不问,甚至在一次全校性大会上还把“小字报”一字不差地念给全体师生听。他对同学们说:“宁可让你们骂我三年,不让你们骂我一辈子!”并表达了要把《细则》贯彻下去的决心。工作之余,他更加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哪里还没有做到家,倾心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次,刘彦青在餐厅巡视时,一个学生用一个吃剩的蘸了酱的馒头朝他的后背砸过来,还传来一声谩骂。面对这样的屈辱,一个堂堂的中学校长怎么办?刘彦青没有回头,他想,不能回头,否则如何面对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的孩子?我一个人受了,谁也不说,说出来丢人,又不顶事!于是,他若无其事地继续向前走去。
某班的两名女生下晚自习后趁班主任不在冒签其名混过保安,出校上网,连续四五天。后来保安将此事告知班主任,经验查笔迹后,认定这是模仿班主任笔迹签的条子,如果出了事谁也担当不起。按照《细则》规定,处理结果为另择他校。其中一个女生傲慢地说,我的亲戚在组织部任职,还管县委书记呢!而刘校长表态,就是丢了官帽子,也不“买账”。
要想改变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何其艰难!就如同一个沉疴在身的患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病过程中是用千钧之力,还是四两拨千斤,这其中的轻重缓急、刚柔并济等等,都在考量着办学者的勇气和智慧。
但是,襄中在这个过程做得非常过硬、非常扎实,尤其是处理学生时,贯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学生和家长心服口服。《细则》起初执行得很严厉,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例如,处分上改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另择他校。这其中,“另择他校”和“开除”不同,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到其他学校借读。本着为每一位犯了错误的学生负责的精神,学校成立了学生违纪评议委员会,在会上陈述学生犯错误的事实,召集学生代表、老师代表、年级主任、校领导等11人无记名投票决定处罚结果。这样从心理上说服家长和学生从自身上找问题,而不再把矛头指向学校。
在评议中,他们发现,有些差学生犯了错误就被年级组当包袱甩,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学校又成立了复议委员会。对评议结果为“另择他校”的,如果学生或家长有异议或真心悔改之意的,可以书面申请复议。复议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老师代表参加。如果是违纪非常严重并在学校影响非常恶劣的,经复议表决后可能维持原决定。如果系一时冲动之下做出的事,或因行为习惯不规范之类的扣够了分,学生真有悔过之心,经过复议则会获得“留校察看”的处理。经过复议留校察看的学生,给他一定考察期,通过者正式回校。高274班的柴华,高一时因严重违纪另择他校。在另一所学校学习的日子里,对襄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对师生的眷恋,促使他流着泪跪在父亲面前苦苦请求,要回襄中上学。经父亲再三申请,学校评议委员会评议,又上校委会复议后认为,柴华虽然严重违纪,但是悔改意志强烈,决定让柴华返校。柴华回校后像换了个人,不但学习努力,遵守纪律,还当上了体育班长,用同学们的话说,变化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家长说,太神奇了。
《细则》从制订到实施以来,前后修改过8次,由两本书变成了三本书。由于贯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制度和程序,《细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上进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学生变了,校风正了,校园里上网、打架等现象彻底杜绝了。校园晨昏书声琅琅,学生三餐秩序井然,餐桌擦得一尘不染。一个毕业后在他校复读的学生,曾给刘校长写信说,我们几个都是咱校的学生,在新学校里,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知文明懂礼貌,得到了探视家长的一致赞扬。这要归功于您对我们的严格管理和襄中良好的学风。离开襄中才明白,您为什么会实行那样严格的管理。我真庆幸,我在襄中上过学。今日我以襄中为荣,他日襄中以我为荣!这位名叫梁琅的同学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襄中管理的真谛。几年的扎实工作,襄中的养成教育走过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趋于“无律”的过程。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故事,经历了山重水复之后迎来了柳暗花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先说那位曾经找刘彦青说情的领导,在后来的共事中认为刘彦青人品正直厚重,是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在离开襄汾的前夕,特意打来电话:“彦青,我就要离开襄汾了,你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当刘彦青说校园建设欠工程款时,那位领导很快签字,解决了部分资金。
再说“小字报”事件。后来,学校的服务感动了写“小字报”的学生,他主动向校长道歉,后悔自己不该说侮辱人的话,不该做冲动的事。当然,校长用宽容的态度原谅了他。
三说“砸馒头”事件。当襄中以良好的变化感染了师生之后,又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刘彦青再一次走进食堂,面前的几个同学同时站起齐声喊道:刘校长好!一刹那,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这些孩子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纯真并未泯灭,有时候,教育工作者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他们会一点点改变……
四说“上网”事件。就在那位女生离开襄中一个学期后,有一天,学生的家长突然来校表示感谢,声称是襄中救了这个学生。原来,女生自从受到处分之后,心灵受到很大震动。到了新学校之后,刻苦学习,在校表现特别优秀,家长十分欣慰。他们感谢襄中的领导,感激之余讲了一则《大树的故事》:有个司机傍晚开着一辆豪车在山路上飞驰,突然撞上了路边大树,把车子撞坏了。司机恼怒地对大树不断地责怪、辱骂。当司机发现大树后面竟然是一条深沟时,态度陡转,返回去不停地感谢大树,说幸亏你把我的车挡住,不然,我还会往前猛蹿,坠落深沟!家长说,襄中就是那棵坚毅的大树,是挡在悬崖边的屏障,通过在犯错学生背上猛拍一掌让学生幡然醒悟,走上一条阳光大道。
一桩桩、一件件,每件事在愤怒和痛苦中开局,却在跌宕起伏之后圆满收尾。这些故事虽小,却很有意义,将作为襄中发展过程中闪光的育人故事载入校史。
刘彦青说,做假的比做真的还累,又费事又违心。凡违心的事都不会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则施于人。在工作中,校领导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无言的垂范。“学生在校我在岗,学生上操我跑步!”校领导凡事要走在老师和学生的前面。见到纸屑时,校领导会蹲下身子捡起来,老师们也会跟着这样做,学生也会跟着这样做。这就是襄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从领导到老师和后勤人员,说话做事要能放到桌面去,真正做到了同心同德、人人出力。
上任半年,刘彦青的威信树起来了。他敢抓别人不敢抓的事,敢顶别人不敢顶的风,被誉为“铁腕”。教职工们说:“和刘校长在一起共事舒服,敢作敢当,硬气!”他散发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充盈着校园里的正气。
最近,襄中正研究制定一个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礼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教育细则》。在学生管理方面,襄中已经出台了一部《学生行为管理考核细则》(161条)。其以扣分为手段,采用“堵”的方式,在学生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教育细则》对学生只考评不扣分,采用“导”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明了事理,做一个高品位的人。《学生教育细则》的出台,将使襄中学生的教育管理迈上一个新的阶梯。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百名老干部建言献策
下一篇: “美丽曲沃”2014新年诗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