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2014-02-20 08:18: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烟台大剧院观看由总政歌舞团演出的舞剧《铁道游击队》,编剧赵大鸣,作曲赵季平,总编导杨笑阳。这部舞剧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不断发展壮大的铁道游击队,在山东鲁南地区的铁路线上,机智勇猛地打击日寇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是上世纪的红色经典,用舞蹈这种肢体语言形式来反映,在国内还是头一回。看过演出后,应当承认,舞剧来改编这部小说是天作之和。全剧时间115分钟,演出酣畅奔放,一气呵成,舞台画面精美,音乐震撼人心,编排创意精奇,舞蹈技术含量饱满,表现出中国民族舞剧的高水平。兴奋之余,冷静思考,该剧的创作有几个颇能启发人的地方:

一、舞剧首当其冲的要务还是要把故事讲精彩。《铁道游击队》的剧作者从一部长篇小说中截取可舞的素材,这把手术刀是精准的。舞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文本创作需惜字如金,以少少语,言多多事,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故事讲清楚。舞剧的大忌是模糊不清,瞎咧咧。

二、编导的观念在发生嬗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经过仿古舞、风俗舞等几次间歇性的持续冲锋后,国内民族舞剧的创作有了不小的突破,一批优秀剧目出现在舞台上。例如舞剧《一把酸枣》,既能讲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又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很强的思想性。这个突破为舞剧拓宽了表现天地。它不再死守住框框里那点纯粹元素做文章,孤芳自赏,而是海纳百川,表现的触觉在扩张,题材在丰富,肢体语言的讲述功能在强化,不再满足或不屑于仅仅发挥情绪的宣泄。当然,《一把酸枣》的编导由于有十分强烈的表达思想深度的愿望,弃再现讲述方式不用,加大抽象、概括的表现,这样的舞台场面会自觉倾向于重复的强调上,希望通过加重某段情绪宣泄,达到自己内心的诉求。这种具有探索精神的作品,主观个性必然十分突出,讲究奇崛,追求细雨润无声,演出的节奏会时不时黏稠舒缓,剧场里少耐性的观众就会提意见了,表示看不懂或嫌情节推进太慢。《铁道游击队》的编导杨笑阳显然注意到这种现象,他说自己编舞时心中片刻不离观众,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要研究他们的欣赏审美趣味。《铁道游击队》的前半部分编排,就是集中精力把故事讲精彩,后面再放进自己的思想,在限制的框架内尽兴释放个性和气味,在潮流中显示自己的定力。

三、编导手法更加灵活多样,展示性强,可视性强。比如:为表现日本鬼子扫荡游击区,老百姓惊恐的逃亡,编导就加入现代舞的元素,让群众演员在台上重复奔跑,强化脸部表情,把内心的害怕最真实、最大化传递出来,形成恐怖氛围。再比如:“打洋行”和“打票车”两段高难度的舞蹈,编导用了不少戏曲元素,还吸收了音乐剧技法。一句话,一切艺术手段皆能为我所用。

我们有时看舞剧演出,时候一长印象就会淡去,可其中精美的双人舞画面往往会潜伏下来,时不时在心里缭乱。这缘于舞剧是舞蹈的艺术,双人舞更是舞剧刻画人物的核心。如果双人舞表达模糊或没有个性,全剧就扎眼、咯生,灰不溜秋的。《铁道游击队》的双人舞有两对。一对是小坡与梅尼,年轻的生命似怒放的鲜花,他们的爱是朦胧的、羞怯的、带着一点野味,本真的幸福感,甜在里面美在外面,美的好灿烂,像一篮新摘的红樱桃,水气泱泱的。这里面编导掺进了一点浪漫色彩,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住一点美的、永恒的东西。前头越饱满的表现,后面的死才能震撼人心。

剧中另一对双人舞是刘洪与芳林嫂,两人由共同信念而相吸相爱。与小坡、梅尼比,他们已进入中年,爱情表述非常含蓄。编导在设计舞段时,力求减去多余的肉和脂肪,能不说的就不说,脱去华丽衣衫,露出舞蹈朴素。能看出来,这段美得不沾土的双人舞,寄托了编导的理想。一般来说,遥远了才有诗意,所以把视觉拉远,让感情走进来,这样诗意就产生了;一般来说,安详的才有诗意,所以使动的瞬间静止,静静的震撼更难,也更可贵;一般来说,侧面的才有诗意,所以有明有暗,若隐若现。

舞蹈的美不是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而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杨笑阳告诉我们,这对双人舞是舞剧的重要穴位,非咬牙切齿的想才行,编排时先后改了十五稿,就是要把所有的能量投放进一段舞蹈里,让观众一次性的欣赏,能有个丰厚的收获。

表现战争题材,舞台艺术一般要尽力避开正面格斗场面,多是择取一角来展现。《铁道游击队》也是走的这条路,把日本兵场面都处理成背景,始终给人沉重森冷的压迫感。全剧只让一个日本军官穿插事件当中,以少胜多,舞台呈现不乱、不爆。《铁道游击队》十分强调细节的暗示性。比如:第一场日本军官搜查炭场,细节聚焦在一把日本军刀上,出鞘还鞘、还鞘出鞘,既表示了日本人的疑心升上落下,又能将游击队员的武功技巧因这个细节尽性施展。《铁道游击队》的可贵还在于有极强的探索愿望,让人看到舞剧还有很宽广的领域可以去施展,用肢体语言同样能够解剖复杂事物,因而承载当代的信息加大,这样便能把不同层次的观众吸进剧场。

《铁道游击队》的成功不仅为舞蹈界提供了借鉴经验,也为戏曲创新提供了范本。

 

王军(作者系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