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浮山的不解情缘

2014-03-20 10:52: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谈起《弟子规》,三晋文化研究会浮山县会长张奇志引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先生的话说道,山西对全国有两大贡献,一个是能源,一个是《弟子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极力推崇《弟子规》,他携夫人牛淑卿写了一部专著,书名就题为《大家都学<弟子规>》,并创办《弟子规》网站,号召“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庆云海岛金山寺得道高僧净空法师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弟子规》是老祖先传承给后代的智慧文明宝藏,是我们应该终身奉行的道德规范。近日,记者见到了张奇志本人,听他讲述《弟子规》与浮山县之间的不解情缘。

“世人只知《弟子规》不知贾存仁,更不知贾存仁是浮山人。”张奇志说,渐渐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将它改名为《弟子规》。

贾存仁是浮山县佐村人,2008年在佐村出土的贾存仁《墓志铭》和贾氏族谱有确切的记载。贾存仁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民间学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贾存仁是《弟子规》的修订者,是在李毓秀《训蒙文》基础上定稿的。清代光绪版《浮山县志》载“贾存仁,字木斋,乾隆辛卯科副榜,事亲至孝,朝夕承欢,不乐仕进。家虽单薄,而甘旨未尝少缺。尤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行世。”

当得知浮山县佐村尚有贾家祠堂,记者便与张奇志一行人走进祠堂,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厚重的信息。祠堂坐西朝东,二层楼高,整个祠堂占地约有三四亩,墙内南北方位皆植有成片的柏树,苍翠蓊郁,中间甬道,卵石铺就。祠堂正中有四个大字“爱存悫著”,同行的盖廷敏说,这四个字就是《弟子规》的核心内容。

“据考证,贾存仁先生的《墓志铭》是三个进士写的,一个进士刻的,可称之为‘四进士碑’。”张奇志介绍道,自从2008年麦收时节,出土了贾存仁的《墓志铭》和贾黄宝的墓碑之后,村民贾在臣就一直精心安放在自己家中。仔细观察墓碑,上面记载着贾存仁先生的生平业绩,这与县志相互印证。

《弟子规》是儒家文化的凝聚,是圣贤文化的根。它把儒家文化口诀化、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化,浅显易懂而又内涵深刻。如果说,唐尧文化、道教文化是具有浮山特色的历史文化,那么《弟子规》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大放异彩的“孝悌”文化,其具有更鲜明的浮山历史文化的特色印记。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道理。“我们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敬畏父母,常怀一颗敬畏之心。逢时节,我们要祭祀祖先,要向他们汇报我们的德善行为和身体状况。汇报的时候,当然要有一些礼仪,譬如焚香、烧纸、羹酒。关键是心要诚,磕头的时候,头要触地,要认真磕头。看似简单的礼仪动作,其实包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道理。”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