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孩子

2014-04-17 08:17: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要尊重别人,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说要尊重孩子,好多家长还确实没做好。

这话怎么说呢?因为好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自然人,他需要独立,需要历练,需要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家长没有从精神上的尊重孩子,这种不尊重集中体现在“包办代替”上。在家里,不准做这,不能干那,甚至于吃什么样的饭,做什么样的事,一切都要服从于家长的安排。在家外,从上辅导班到选择兴趣班,从上学到报志愿,从找工作到选对象,都要由家长操控,如果不听从安排,就会被定性为“大逆不道”。

家长的这种代替,表面是关心呵护孩子,实则是一种限制,对孩子行为的束缚,对孩子思想的禁锢。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不遵守生命的成长规律,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拔苗助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让孩子从精神到肉体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有人把今天的儿童称为“缩略童年”的一代,没有童年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也一定是一片空白。

还有一种不尊重,那就是软暴力,有人说软暴力就是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其实,软暴力的杀伤力在于对孩子的“置之不理”。现在有很多年轻夫妻或因为生意或因为工作繁忙或因贪图享受,把孩子放在父母那里,或稍大一些放在全封闭管理的民办学校,以为这样就可以放心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孩子13岁之前,父母的作用显得无比重要,如果父母只是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孩子过早分离,易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里,老人大多数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却不能进行精神上交流,有的还有溺爱的毛病。而13岁之后的青春期也特别重要,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起走过,则会造成抑郁症或者沾染社会不良习气,使他们的人生偏离航向。还有的家庭把孩子当作了“多余”,于是,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回到家中和孩子没有交流、也不进行沟通。这种不尊重,则可能会把孩子从家庭中推向社会边缘,甚至置于绝路之上。

以上几种不尊重,只是列举了发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还有一些深层的言行、隐性的不尊重,每天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做孩子为人处事的榜样,要爱心、耐心、细心“三心”齐备,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陪伴他们走过人格成长中的最重要阶段。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