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东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传说的东岳大帝的行宫,围绕东岳大帝有许多文化和故事。“四醮朝山”是东岳庙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于2011年6月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该县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相关资料已报送国家文化部。
4月25日,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蒲州大地。雨由小到中、由中到大,但淅沥的雨水没有挡住虔诚的朝山队伍。
该县民间朝山负责人介绍,“四醮朝山”是蒲县境内的一项自发的民间活动,参与的人多,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按照历代传下来的规矩,朝山的活动应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进行,这天是传说东岳大帝诞辰之日,四面八方的百姓将平时供奉的醮神抬到蒲州胜境——东岳庙,给东岳大帝祝寿并共享大祭。由于历年三月廿八当天,东岳庙人山人海,再举行这样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有许多不便,经协商将朝山活动提前到农历三月廿六,这也算是适应潮流的改革。
主管今年朝山活动的负责人说,东岳大帝祭祀活动的高潮是三月廿八的“四醮朝山”。“四醮”是指东、南、西、北“四醮”,是东岳庙行宫独有的民间朝山祭祀活动。全县按东南西北分建“四醮”,各醮都供奉有镇醮神,三月廿八这天,各醮要将自己所供奉之神送还行宫,让其归位,以享大祭。
关于“四醮”供奉镇醮神像说法有三:一说为东岳大帝本人;另一说为东岳大帝的四个儿子;还一说为南岳、西岳、北岳、中岳四岳大帝。蒲县人将此称为“朝醮”或曰“朝山”。
“四醮”中的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有12至15个村不等。有些人口少、地域小的村庄,由两个村或三个村合组一个醮社,大村独立成社。各醮设一名执事总管,参加醮社各有一名负责叫纠首。各醮社轮流主持朝醮事务,每年一换,12年一轮,或15年一轮。每年在三月廿五,所辖醮社参加朝山的醮民都在当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训练,排演朝山仪仗队形,及准备安排醮民所需的 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生活、祭祀用品。哪村主醮,一切费用、开支由哪一村村民摊派解决。主醮村从三月初一起,全村村民开始忌五辛(葱、大蒜、小蒜、韭菜、生姜),不准在河里洗衣物,村设专人负责监督。2011年恢复朝山活动,基本上是按传统的村落组成“醮社”,但按照时下的行政区域,也由乡镇管辖村落组合的。东醮:黑龙关、乔家湾、太林等乡镇。北醮:红道乡、克城镇。西醮:薛关镇、古县乡。南醮:城关镇、山中乡。
当天各醮除进行传统的“三牲”祭祀外,还按照民间的约定俗成,各醮朝山时,所有参与表演的人员在庙内绕行三周,而且是边行进、边表演。随后在特定的献亭内表演舞狮、舞龙、旱船、秧歌、威风锣鼓等传统节目。表演以“四醮”东、北、南、西的顺序进行,整个活动大约需要五、六个小时。
当天朝山活动由于下雨的原因,减少了绕庙表演。当西醮的威风锣鼓上阵表演时,众多香客一再挽留,优美激昂的鼓乐响彻柏山胜境。
朝山活动从早晨7时准备,到西醮表演结束的12时许,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如果不下雨,今天观看的人更多,表演的时间也更长。”一位朝山的村民兴致勃勃地说。
该负责人解释,东岳行宫“四醮朝山”起自何时,尚无记载可考。东岳庙现存碑记中,有关“四醮朝山”资料,在清初已有记载。
如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建醮朝山》载:东岳天齐德并乾坤,居群圣之独宗……四方香火倾城云集。兹逢三月廿八,正值圣诞之辰,蒲之南乡轮流醮合……”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补修东山碑记》兹位住持僧官福沧,每于朝夕焚诵之下,目睹心伤,凄惨万状,力为募化,南、北、西三醮善士,助捐资财,择其要者,聊为补葺……”准备的朝醮献神供品十分讲究,人员选择也很严格。如磨献面,不准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女人严禁参与操作。推磨、箩面者均有醮会纠首承担。参加磨面人员一律赤脚、挽裤腿,用黄纸封口,严禁磨面时讲话;磨道打扫 干净,清水洒地,黄土垫道。
三月廿六清早请神,请神时需锣鼓33面,焚香5柱,将神迎至村庙正殿。事毕,朝醮活动正式进入日程。从这天起,凡参加朝醮人员三餐禁忌腥荤,禁忌污秽行为,禁忌亵渎语言等。三月廿七为“迎菜”日,这天,12节锣鼓(每节40—70人不等)在前开道,后随一架神楼,三桌献菜,每桌12碗菜,敲锣打鼓在村中绕行,路过家户,其全家老小均要在门口烧香磕头迎接神驾。迎菜事毕,将神楼送归村庙,献菜奉献神前。
离东岳庙较远的做醮村,一般为三月廿六“迎菜”,廿七起醮,中途住一晚,廿八朝山。如东醮、南醮、西醮即如此。
三月廿八,正式起醮日。当天8时,响炮三声,准备出发,第一炮响,朝山队伍开始集中;第二声炮响,起程准备;第三声炮响起正式出发,一路偃旗息鼓,待进县城,队伍肃整,锣鼓齐鸣,神楼威武,旗帜鲜亮,一直到东岳庙照壁广场。
朝山仪仗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为12-15节锣鼓,仪仗若干不等,神楼每班4人,分三班轮换,随行醮友几百人、几千人不等。醮会人员统一发放干粮,一般按所持家具发放。锣鼓手每人4个馒头,其他人每人两个;参加朝山者,忌口(不准说脏话),禁五辛;抬神楼者一律禁口,用黄表纸封口,不准讲话。待“四醮朝山”队伍到齐后,开始正式朝山仪式。
民国以前,四醮”常常因为争抢“第一朝山”而发生争斗,每年都有伤人事件发生。民国23年(1934年)后,禁止争斗发生,庙会纠首共同商议,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廿八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三月廿八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领取令箭,各醮汇聚后,依次进行朝山。
蒲县东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传说的东岳大帝的行宫,围绕东岳大帝有许多文化和故事。“四醮朝山”是东岳庙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于2011年6月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该县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相关资料已报送国家文化部。
4月25日,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蒲州大地。雨由小到中、由中到大,但淅沥的雨水没有挡住虔诚的朝山队伍。
该县民间朝山负责人介绍,“四醮朝山”是蒲县境内的一项自发的民间活动,参与的人多,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按照历代传下来的规矩,朝山的活动应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进行,这天是传说东岳大帝诞辰之日,四面八方的百姓将平时供奉的醮神抬到蒲州胜境—— —东岳庙,给东岳大帝祝寿并共享大祭。由于历年三月廿八当天,东岳庙人山人海,再举行这样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有许多不便,经协商将朝山活动提前到农历三月廿六,这也算是适应潮流的改革。
主管今年朝山活动的负责人说,东岳大帝祭祀活动的高潮是三月廿八的“四醮朝山”。“四醮”是指东、南、西、北“四醮”,是东岳庙行宫独有的民间朝山祭祀活动。全县按东南西北分建“四醮”,各醮都供奉有镇醮神,三月廿八这天,各醮要将自己所供奉之神送还行宫,让其归位,以享大祭。
关于“四醮”供奉镇醮神像说法有三:一说为东岳大帝本人;另一说为东岳大帝的四个儿子;还一说为南岳、西岳、北岳、中岳四岳大帝。蒲县人将此称为“朝醮”或曰“朝山”。
“四醮”中的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有12至15个村不等。有些人口少、地域小的村庄,由两个村或三个村合组一个醮社,大村独立成社。各醮设一名执事总管,参加醮社各有一名负责叫纠首。各醮社轮流主持朝醮事务,每年一换,12年一轮,或15年一轮。每年在三月廿五,所辖醮社参加朝山的醮民都在当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训练,排演朝山仪仗队形,及准备安排醮民所需的 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生活、祭祀用品。哪村主醮,一切费用、开支由哪一村村民摊派解决。主醮村从三月初一起,全村村民开始忌五辛(葱、大蒜、小蒜、韭菜、生姜),不准在河里洗衣物,村设专人负责监督。2011年恢复朝山活动,基本上是按传统的村落组成“醮社”,但按照时下的行政区域,也由乡镇管辖村落组合的。东醮:黑龙关、乔家湾、太林等乡镇。北醮:红道乡、克城镇。西醮:薛关镇、古县乡。南醮:城关镇、山中乡。
当天各醮除进行传统的“三牲”祭祀外,还按照民间的约定俗成,各醮朝山时,所有参与表演的人员在庙内绕行三周,而且是边行进、边表演。随后在特定的献亭内表演舞狮、舞龙、旱船、秧歌、威风锣鼓等传统节目。表演以“四醮”东、北、南、西的顺序进行,整个活动大约需要五、六个小时。
当天朝山活动由于下雨的原因,减少了绕庙表演。当西醮的威风锣鼓上阵表演时,众多香客一再挽留,优美激昂的鼓乐响彻柏山胜境。
朝山活动从早晨7时准备,到西醮表演结束的12时许,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如果不下雨,今天观看的人更多,表演的时间也更长。”一位朝山的村民兴致勃勃地说。
该负责人解释,东岳行宫“四醮朝山”起自何时,尚无记载可考。东岳庙现存碑记中,有关“四醮朝山”资料,在清初已有记载。
如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建醮朝山》载:东岳天齐德并乾坤,居群圣之独宗……四方香火倾城云集。兹逢三月廿八,正值圣诞之辰,蒲之南乡轮流醮合……”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补修东山碑记》兹位住持僧官福沧,每于朝夕焚诵之下,目睹心伤,凄惨万状,力为募化,南、北、西三醮善士,助捐资财,择其要者,聊为补葺……”准备的朝醮献神供品十分讲究,人员选择也很严格。如磨献面,不准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女人严禁参与操作。推磨、箩面者均有醮会纠首承担。参加磨面人员一律赤脚、挽裤腿,用黄纸封口,严禁磨面时讲话;磨道打扫 干净,清水洒地,黄土垫道。
三月廿六清早请神,请神时需锣鼓33面,焚香5柱,将神迎至村庙正殿。事毕,朝醮活动正式进入日程。从这天起,凡参加朝醮人员三餐禁忌腥荤,禁忌污秽行为,禁忌亵渎语言等。三月廿七为“迎菜”日,这天,12节锣鼓(每节40—70人不等)在前开道,后随一架神楼,三桌献菜,每桌12碗菜,敲锣打鼓在村中绕行,路过家户,其全家老小均要在门口烧香磕头迎接神驾。迎菜事毕,将神楼送归村庙,献菜奉献神前。
离东岳庙较远的做醮村,一般为三月廿六“迎菜”,廿七起醮,中途住一晚,廿八朝山。如东醮、南醮、西醮即如此。
三月廿八,正式起醮日。当天8时,响炮三声,准备出发,第一炮响,朝山队伍开始集中;第二声炮响,起程准备;第三声炮响起正式出发,一路偃旗息鼓,待进县城,队伍肃整,锣鼓齐鸣,神楼威武,旗帜鲜亮,一直到东岳庙照壁广场。
朝山仪仗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为12-15节锣鼓,仪仗若干不等,神楼每班4人,分三班轮换,随行醮友几百人、几千人不等。醮会人员统一发放干粮,一般按所持家具发放。锣鼓手每人4个馒头,其他人每人两个;参加朝山者,忌口(不准说脏话),禁五辛;抬神楼者一律禁口,用黄表纸封口,不准讲话。待“四醮朝山”队伍到齐后,开始正式朝山仪式。
民国以前,四醮”常常因为争抢“第一朝山”而发生争斗,每年都有伤人事件发生。民国23年(1934年)后,禁止争斗发生,庙会纠首共同商议,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廿八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设置4支“朝山令箭”,各醮在三月廿八汇聚后,由“四醮”执事总管,在行宫大殿领取令箭,各醮汇聚后,依次进行朝山。(王隰斌 张蕴强)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我市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单位和个人
下一篇: 市老促会召开第四次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