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二中路拓宽改造工程工地上,过往车辆驶过时带起阵阵扬尘。临汾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副主管亢金壁头戴红色安全帽,不时仰起头对空中进行带电作业的工作人员嘱咐几句。
在离亢金壁不远的高压电线杆旁,是一辆黄色的绝缘斗臂车。长长的绝缘臂伸向空中,通过绝缘斗将工作人员送到数米高的空中进行带电拆接线路工作。
“这条线路是为了配合二中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的临时供电方案。等工程完工,所有线路都会入地。”亢金壁回转身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原先的14—43号杆塔1.53千米主干线路全部拆除,重新架设,我们采取昼停夜送供电方式,先架后拆工作方法,尽量不影响居民用电。目前供电主线路已经接好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把支线接到主线上,这样才能拆除旧线路,恢复供电。”顺着亢金壁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根根新立的电线杆上,已完成改造的部分线路一条条有序地排列着,这是连日来包括亢金壁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
长长的绝缘臂收回时,已是14时20分许,带电作业班班长任廷杰和自己的另外一名同事从绝缘斗里走了下来,而在此之前的5个多小时里,他们一直站在数米高的绝缘斗里进行带电作业。如此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使他们看上去略显疲惫。对于他们来说,像这样连续工作的经历,“已是家常便饭,习惯了”。
灿烂的阳光和身上厚厚的不透气的绝缘服令任廷杰闷热不已,他摘下安全帽抹了一把汗,又戴了回去。“你们先吃饭,吃完后对另一组杆塔进行拆接。”亢金壁给任廷杰交代了一句。
“你不吃饭?”任廷杰问。
“我去北边看看工作进度。”亢金壁边开车门边答。
紧张的工作,使他们连对话都变得简单,因为“重任在肩,要缩短停电时间,保证晚上8点以前给居民供上电。”车辆在行驶了500米左右后停下,又一辆黄色绝缘斗臂车上,刚刚吃完饭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作业。
在保证居民正常用电的规定期限内改造1500余米的供电线路、14条支线,增设10余台变压器,对于这个30人的团队来说,两天时间,无疑是项紧张的任务。
负责供电线路具体施工的配电检修班班长武国梁边忙活边回答记者:“时间挺紧张的,这不,刚吃完饭就紧着开工了。吃饭就在路边小摊上吃碗面,车一过带起的扬尘全到碗里了,面里都一股土味儿。”说完,他哈哈一笑,补充道:“常事儿,常事儿。只要别遇上刮风下雨天气就成。”“新线在上,旧线在下。”武国梁向不远处正在布线的两名工作人员喊话,转过头向记者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更方便地拆除旧线。”在武国梁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一名工作人员站在顶端的支架上做着旧线路拆除工作,看着就让人揪心。“腰里系了安全带,一般不会有危险。”亢金壁告诉记者,“做这份工作,安全自然是首要的。他们都是经过严格培训了才能上岗。”初夏灿烂的阳光里,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在现场忙碌着。长期的户外作业,使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朴实的语言,浸透着沉甸甸的责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这座城市的夜晚才更加明亮。
记者 卞志强 侯映坤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山西师范大学召开校园招聘会
下一篇: 暖人心的“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