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见证安泽“温度”

2014-05-21 08:21: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也会有“温差”吗?事实确是如此。

个中阴晴冷暖,感受五味杂陈,唯有办事主体——广大群众最为清楚明晰。

毋庸讳言,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机关单位长期以来共有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可以说是顽疾已久。而给力“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锐志拓新、意气风发的安泽,旨在打造一种全新的有温度、倍贴心的群众工作法。

顾名思义,“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包含“三级中心”和“一网”“一格”。“三级中心”就是在县级建立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在乡村两级分别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县直单位建立便民服务室,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全覆盖、无缝隙。“一网”即在实行基层党建网、阳光农廉网、平安创建网“三网合一”的基础上,继而将网络服务拓展到政府网、12388信访举报、公安网、计生网、司法网等“一网多平台”,全力搭建网络覆盖广、接受诉求快、服务功能强的党建联动服务网这张“大网”。“一格”就是将全县4个社区和103个行政村划分为323个服务网格,实行精细化的“网格”管理。

为彻底解决服务群众中存在的“慢腾腾、冷冰冰”等现象,安泽县在实施“311”体系的过程中,重点推行了联动预约机制,通过打破部门藩篱、整合服务资源、畅通办事渠道,实现了高效的“热传导”,有效融化了服务群众中的“中梗阻”,为群众提供了便捷化、温情化的服务。

民心民生是面镜子,干部对其冷漠视之,必然换来冷眼相看。特别是干部遇事“打太极”、解难“踢皮球”等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态度,“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折腿”的衙门习气,长久以来广为群众所诟病。实践证明,联动预约机制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金钥匙。所谓联动预约机制,就是依托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中心和联动服务队伍,对有关社会管理的事物统一受理、统一服务、统一解决,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同时,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要求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县直单位一把手进行预约接待。特别是对群众反映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解决的事项,由首办部门报告县级中心,启动联动预约制,由县级党建联动服务中心联系相关部门,在约定时间内进行专题研究,共同协商、联动解决。切实打破了部门壁垒,搭建了互通平台,使各级干部养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职业操守,有效提振了精神状态、形成了服务合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2012年2月28日,安泽县府城镇府城村便民服务室接待了一批来访群众,原来府城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乌彦凹村在十几天前就断了自来水,村民们连续挖管道、找原因,发现需要挖开荀子文化园门前的柏油路面。要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水利、旅游、交通、城建等多个县直部门,村一级无力协调,村干部便将这一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到镇社会管理联动服务中心。因断水问题涉及到多家县直部门,由府城镇逐个单位协调耗时长、难度大,不利于断水问题的快速解决。鉴于此,府城镇迅速将这一情况上报到县社会管理联动服务中心。接到报告后,中心立即启动联动预约机制,协调各职能部门限期解决,仅用7天时间,在多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乌彦凹村断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在处理问题的全程中,该村村民仅到村级便民服务室反映过一次问题。

通过“三级联动”机制的长期运行,安泽县形成村里主动、乡村互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惯性,遇有急难险情,各乡镇和各部门能够快速响应,有条不紊,联合行动,共克难关,确保群众诉求及各类重大事项、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2013年10月9日上午9时左右,安泽县接到太岳焦化厂脱硫液意外泄漏报告。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县三级中心队伍快速响应,集结500余名联动队伍、130余台大型机械高效施工、协同作战,不到3个小时就设置8处清水坝、9处拦污坝、5处预备坝,成功完成“清污分流、上截下堵”处置工作。针对上游清水坝体压力的不断增大,每个坝体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严防死守,三级队伍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地做好了“固坝体、抽污水、铺薄膜、设管道、筑碳坝”等一系列处置工作,确保了无一人畜受到伤害、无一滴污水流入沁河,有效避免了污染源的扩散,一周内顺利完成全部抢险工作,实现水质全部达标、正常通水,三级队伍快速反应、共克难关的联动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温度”的恒定,归根结底靠的是态度。安泽县通过开展联动服务,实现了联系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心贴心、解决问题实打实,温暖群众心怀、消除干群隔阂,真正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追求,使党员干部以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为己任,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不断加深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2013年7月,安泽县降水量达到425.3毫米,为近10年来的最高记录。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县党建联动领导组紧急部署,迅速调度县、乡、村三级1000余名干部下沉值守防汛一线,分片包干、联动防守。在一个多月的防汛救灾中,乡村两级干部和网格长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坚持开展全天候、地毯式隐患排查,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共排查7851户、26083人次、危房危窑1546间,转移安置灾民1571人,排除险情100余处,确保了受灾群众无一伤亡,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财产损失。各级干部顾大局、舍小家,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面对不愿搬家的群众,干部宁肯挨着骂,也赔着笑脸,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直到群众搬离为止;为把群众安置好,有的干部自己掏钱让群众住旅馆,有的干部把群众接到自己家,有的干部冒雨去给群众修缮房屋,有的村把村委会腾出让群众居住,村干部亲自给群众做饭,使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融融爱民心,三级干部的拳拳公仆情。

“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倾听民声、化解民怨、凝聚民心的绝佳平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触及社会管理服务各方面的最美“温度”。“311”接地气、惠民生,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同时也强力推进了联系服务群众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