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安全仙家的葡萄园里,眼前是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飘香诱人。忽然忆起宋代文人赵文对葡萄的赞美“一架葡萄,青得池塘满”。这样的美景在尧都区贾得乡北席村处处可见,像安全仙一样的村民,凭借着葡萄产业走出特色致富之路。
北席村壮大集体经济的征途中,尧都农商银行一路支持。依托“北席葡萄”这张名片,北席村稳固支柱产业,寻找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找出路种葡萄
北席人葡萄种植由来已久,安全仙是最早“试水”的人之一。“原来村里人都是种苹果树,但是因为技术和品种的原因,都不成功,后来村委会号召大家种植葡萄,我家就尝试着种了不到一亩地,后来发现收获还不错,就继续种植。”2003年,为了让安全仙搭起葡萄架,尧都农商银行贾得支行为其提供5万元贷款,葡萄苗就此成长起来。
北席村位于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成为葡萄种植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路子找到了,但是发展状况却坎坷不平。北席葡萄起步较早,主要以各家零散种植为主,多采取传统的简单粗放种植方式,品种混杂,劣多优少、“丰产不丰收”,发展壮大举步维艰。“2008年,村党支部结合实际,积极鼓励个人和集体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葡萄种植。对葡萄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巨峰’品种。”北席村党支部书记赵彦富表示,第一年葡萄进入市场,口碑不错,一部分村民获得收益后,激励了更多人加入进来。
为了降低种植成本,村里发动党员自己育苗,无偿供苗,最大限度的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全村掀起了新一轮的葡萄种植高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兴产业提品质
“提起北席葡萄,在咱尧都区,甚至是全临汾市那可是声名远播,每年农历六月到八月十五前葡萄下架,一直都是供不应求……”正在自家葡萄园里忙活的孙彩杰自豪地说。他是北席村最早的葡萄种植户,掌握了各个环节的种植技术,并通过发展葡萄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的村民也种起了葡萄。他还利用自己的专长热心为种植户提供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在葡萄产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北席葡萄的品种和质量不断革新。为保证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赵彦富带头成立鸿富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全村30名党员全部吸收入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严把品种质量、规范种植流程、统一组织销售。
如今,北席村共计2380亩土地中,已经有2000亩种上了葡萄,年产销量达到300余万公斤,年创产值12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
“我们这都是无公害、纯绿色产品,书记带着我们提高技术产业标准,引进新品种,发展了外观好、品质高等优质葡萄品种,还建起了试验示范区。”孙彩杰说,北席葡萄打出名气,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
大融合促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北席村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引来了多方关注与支持。2017年以来,尧都区高标准葡萄示范园区、世尊山田园综合体北席葡萄产业生态休闲园等项目相继落地北席,现在已经建成受益,其中,世尊山项目每年可分给北席村集体分红6万元。
2018年,北席村积极争取到临汾市2018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村村通,道路干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善。
作为支柱产业,葡萄果实娇嫩,尤其在冰雹、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将导致葡萄减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委会建议村民搭建防雨棚。“搭上棚子肯定产量比较稳定,希望咱尧都农商银行能够提供资金支持,我们的葡萄产量就不怕坏天气影响了。”村委会委员赵福庆表示。
未来的北席村,抓住“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在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种植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发展近郊旅游,打造以葡萄文化为基础生态休闲宜居村庄。
记者 潘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