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吉县车城乡赵村,村民葛德全摁下全自动上料机的按钮,整个鸡舍瞬间开始“躁动”起来,鸡笼里的“海兰褐”蛋鸡争先恐后地凑到食槽前抢食,演奏出一场“吃饭奏鸣曲”。“在你们的一路扶持下,我也不负众望,如今养鸡场一直在稳定的扩大规模。”葛德全一边笑着说,一边握住吉县农商银行祖师庙支行客户经理黄明玉的手。
“咯咯咯咯……”吃饱喝足后,鸡的叫声逐渐降下来,彼时的葛德全带人开始“捡”鸡蛋,手速很快,蛋壳也极少损坏。“除了上料和清粪是机器自动外,鸡蛋需要人工收,但这已经是节省了很多人力了。”葛德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养鸡,是名副其实的老牌“鸡司令”,勤劳肯干、不断进步的努力,让他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养殖户,养殖经验也在不断扎实积累。
在村民眼里,葛德全不仅勤快,而且脑子精明。当其他人只是把养鸡当做副业去干的时候,他已经在扩大规模,朝着规模养殖的方向去发展;当其他人还在按照传统的散养办法养鸡,他已经建起专业化的鸡棚,用科学的技术去保证产蛋量;当其他养鸡户赔钱放弃时,他还是一头扎在鸡棚里挥汗如雨。“我从几百只起步,在2011年发展到3000只,那会觉得必须要规模化养殖,不然太费人工,而且鸡蛋产量也不稳定,所以我跑去外地考察学习,结果人家的养殖方法和我脑子里想的不谋而合,所以在2013年我筹建养鸡场,从农商银行贷款15万元,直接上了全自动的上料机和清粪机。”有了先进的设备,葛德全的信心更足,一天到晚忙活不停。为了保险起见,他循序渐进的扩大规模,每次只增加少量鸡苗。随着日积月累,他的养鸡场一天天发展壮大。
随着市场行情的起伏,养鸡业也跟着波动。2017年,大型的养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对于葛德全这样的中小养殖户来说,是否能坚持不懈的继续做下去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可能我是属于那种不服输的人,那年我赔了20万元,可心里想的是,怎么才能突破重围?怎么才能避免成为被市场筛选掉的那部分人?”葛德全发现在鸡的品种和饲料上提高质量,才能提高效益,于是他引进了“罗曼灰”“海兰褐”品种的鸡,并坚持采用无抗养殖。也是在那一年,他的养殖公司成立。
在葛德全的鸡舍内,全鸡笼的蛋架上,一颗颗鸡蛋不时滚落,粉色和红色的外壳煞是好看;鸡舍温暖的环境,让鸡蛋的产量基本稳定,而葛德全多年来努力跑市场,销售渠道也稳中见增。通过提高质量、稳定产量,葛德全走出了坚定的养殖发展路。
如今的葛德全面对困难更加的游刃有余,他说勤奋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差。“今年前半年受疫情影响,鸡场缺少周转资金,这些年一直循环使用吉县农商银行祖师庙支行的贷款,还清去年的贷款,今年又用了20万元,现在已经渡过难关,鸡蛋的销量稳定。我想接着扩大规模,下一步带着其他小的养鸡户一起致富。”葛德全坚定地说。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