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付安平:创新老产业 激发新活力

2021-01-07 09:30: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付师傅,你这是要去哪啊?”“我正要去培训班上课呢!”当洪洞农商银行龙马支行的客户经理武文芳走进付安平家时,他正准备去参加冬季植保无人机培训。付安平用一次次创新的追求,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他也带领身边的村民一起走出致富新路子。

  “抱团”实现新发展

  付安平家所在的洪洞县龙马乡下沟村,位于洪洞县西南、青龙山脚下,村民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所需劳动力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劳动力过剩,导致村民竞相外出打工。

  年轻时的付安平也跟随潮流外出务工,家中的地由老人照料。“以前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打工,到收麦子都得请假回来。年纪大些了我也不想在外面跑了,就买了收割机,给需要的人家收麦子。后来有农业机械的人越来越多,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成立合作社,大家资源共享,这样不光我们自己能挣到钱,还能方便老乡找到我们。”付安平的愿望在几年前实现了,他带头成立了洪洞县兴马农机合作社。

  最初的合作社成员不多,但是付安平也尝到了甜头。“一到收获的季节,就发挥了合作社的优势,谁家有机械收割需求,就能联系到我,然后我再安排给合作社里有空闲的人。再也不用像以前自己顾不上,也找不到机器的情况。”随着合作社的壮大,目前成员已经发展到20多户。

  “虽然新兴产业在不断出现,但是咱们传统的农作物还是很重要,需要我们这些人坚守在土地上。”多年来,付安平看到村民们搞起了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作物种植,这让他看到了新的机遇。

  “托管”托出新路子

  2017年,农业生产托管在洪洞县部分乡镇试行,这一新模式吸引了付安平的注意,和很多人一样,他首先选择了观望。

  2018年,亲眼看到农业生产托管带来的效益,付安平决定正式加入托管的队伍。“最开始村里人不理解,我就先从我们下沟村开始,一家一家的试着让我们合作社托管,慢慢地越来越多,周边村子的人也来找我们。以前一家一户种地,粮食产量上不去,效益也不高。这种模式通过耕、种、防、收等主要环节生产托管,我们还采用了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一些科学的种植技术,让老百姓放心把地交给我们,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机械化的管理受益,托管的越多,挣的钱越多。”付安平表示,这种托管模式让合作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今他们已经对周边6个村子8000亩地进行了托管。

  2020年秋收时节,为了应对大量的收割工作,付安平决定添置新的玉米收割机,然而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面对资金难题,他心急如焚。“那会正好龙马支行的工作人员在做整村授信,他们了解到我的情况后,立刻对各方面条件进行审核,最后直接给我办了一张10万元的授信卡,可以随用随取,真得好方便。加上我自己手头的钱,最后赶在收秋前,把14万元的玉米收割机买了回来,派上了大用场啊!”付安平说,如今合作社社员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而他也有了新的计划。

  科技“飞出”新模式

  付安平的新计划就是引进植保无人机,虽然是马上“奔五”的人,但他有很多新想法。

  “我见其他地方都用无人机飞防这种技术,一直就想着能在咱龙马乡也用上植保无人机。县农机局通知培训无人机飞手证,我就赶紧报了名,最近正好是冬季培训班,课程我一节不落,相信证很快能拿到手。”付安平的笑容里,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除了农忙季节,付安平马不停蹄地辗转于各个培训班,他还用自己的“手艺”方便有农业机械的村民。“我干农机手有20多年了,所以对农业机械特别了解,自己摸索出了修理的技术,在家开了修理铺,谁家的机子坏了,我都能修个差不多。我想着等到有了无人机,不光得学会操作,还要学会日常故障修理,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付安平对于未来还有自己的规划,但一步一个脚印是他的态度,相信不久的将来,农业生产托管插上科技的“翅膀”,他的梦想也会越飞越远!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