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阳光明媚,沉寂良久的土地已全面复苏。在襄汾县南辛店乡无姨村,襄汾县坤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一片繁忙景象:机器声轰轰作响,工人们往生产线上输送着原料,经过加工生产出的有机肥料被快速封袋打包,等待被运走。公司负责人张力强高兴地说:“我们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全都销往周边各县,年销售量达到了15000吨,其中所需的原料既有我们自己养猪厂里的猪粪,也会从其他地方购买。”
初探“个性”养殖路
在2000年以前,张力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还是很迷茫,他更不会想到,通过在家养猪这样“小打小闹”的模式,能发展到现在养猪和加工生产有机肥结合的“大规模”产业链。
刚开始的时候,张力强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荒地发展林下养殖。对于“零基础”的他来说,只能先凭着对农业的热爱一点点摸索。从来没有养过猪,还要发展林下养猪,这对张力强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他因为有想法有魄力,面对困难一直怀着披荆斩棘的信心。“怎么才能在养猪这行有所突破?首先你得定位准确。”张力强最开始选定猪品种的时候,在调研时就花费了很长时间,他最终选定了本地的土猪。为了能优中选优,张力强深入周边村庄,逐户调查,最终才选到几十头猪。
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养殖路时,张力强总是孜孜以求的创新。为了让猪肉品质更好,他充分利用林下放养的优势,并按照最传统的方法建设猪圈,猪食采用五谷杂粮等均衡的营养。“猪爱吃,散养能让它们主动在林间觅食,多做运动,从而提升肉质口感。”从建猪圈到饲料,再到养殖及防疫,张力强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林下养猪方案,同时创办了襄汾县南辛店林下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新提升附加值
“传统养猪模式对环境有污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猪粪的处理不当,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张力强说,以前猪场边上有一家专门生产有机肥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面临破产,经过深思熟虑后,考虑到猪场的发展,他决定再次突破,接手这家公司。
“养猪最大的缺点是猪粪的处理,有机肥的加工正好做了补充,还可以形成循环经济。”站在公司的沼液池边,张力强指着眼前的一排整齐的猪舍介绍,猪的粪便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化粪池,搅拌后进入储粪罐,再经过发酵产生沼气,沼气脱硫后发电,干猪粪则可生产成有机肥。猪粪处理的问题解决了,同时还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厂区内,高大的厌氧发酵罐、落地储气膜、沼渣以及沼液池等基础设施稳定运转,创新模式产生的效益也在持续增加。张力强说:“现在每天能够消纳猪粪80吨,日生产沼气2000立方米、沼渣14吨、固态有机肥5200吨。不仅如此,利用沼气发电的日发电量达到了3200千瓦时,这样既能解决自用还能够把多余的电卖出,增加收入。”
“绿色”产业惠民心
没有哪条走向成功的道路是坦途,张力强在面对困境时从不退缩。“当地的农户都习惯使用化肥,我们最初的产品销路迟迟打不开。但是后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在经营大棚蔬菜,更加适合使用有机肥,也让我们找到了突破口。为了让农户看到效果,我们租用他们的土地进行有机肥实验。”张力强表示,公司还邀请山西农大的教授对本地的土壤进行实地调研,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最终使用有机肥种植的蔬菜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土地的肥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为他们的产品赢得了好口碑。
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倾向于使用有机肥,张力强的有机肥厂生意日渐红火。“需要我们上门送货的少了,自己开车来厂里拉有机肥的多了。同时周边的农户还把他们储存下来的原料销售给我们,也为公司的生产需求提供了支持。”张力强说,公司发展壮大不仅让周边的农户受益,而且为当地的环境改善带来了帮助。“去年有机肥厂的年产量就有15000吨,不仅处理了大量的动物粪便,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改变了人们对养猪污染周边环境的印象,成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力军。”
“我们打算扩大规模,努力把公司建设好并打造成示范园,让我们的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对于未来,张力强充满信心,有襄汾农商银行金融力量的助力,产业腾飞之路已经铺就。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