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蒲县薛关镇薛关村的一处养牛场时,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年轻人正在和几位邻居一起安装着机器,干得热火朝天。这位青年名叫李鹏飞,今年26岁。与记者一同前来的蒲县农商银行薛关支行客户经理张志廷说:“他就是这个养牛场的‘老板’,是个大学生,别看年纪不大,但做事头头是道,在他的加入下,家里的养牛场干的是越来越好了。”
李鹏飞考上大学那年,他的父亲办起了养牛场,每次回家看到父亲因劳碌而日渐憔悴的神情,这个懂事的男孩子暗下决心,要早日扛起家庭的担子,帮助父亲减轻负担。每年寒暑假,李鹏飞都会回到家,帮助父亲养牛。虽然对养牛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把喂牛、收拾牛圈等活计做得认认真真。
大学毕业后,李鹏飞先是在太原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两年的经历让他受到了“小挫折”。“工资发放不及时,第一年上班的时候,还是家里的补贴才撑下来,第二年才把第一年的工资发了,到手里也没有多少钱。考虑到家里的养牛场需要人手,于是就想辞职,回家和父亲一块养牛。”李鹏飞说。
“家里花钱培养你,就是想让你今后有个好工作,如果回家养牛,那大学不是白上了?”“回家养牛,把家里养牛产业做大,也是一份不错的事业。”最初辞职回家的时候,李鹏飞向父亲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父子两人有过争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最终李鹏飞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得到家人的认可后,李鹏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养牛上。他脱去帅气的服装,换上简单的衣着,走进牛棚,当起了“养牛娃”。李鹏飞说:“一开始养牛的时候,村里的人还有议论,一个大学生怎么还养起了牛,那时候,我也觉得有些难为情。但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出个样子。”
每天早上5点准时到牛场,给牛喂料、打扫圈舍,成了李鹏飞固定的工作。“一开始还感觉挺累,不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李鹏飞说,一天的活很多,每天必须早起,才能把一天的工作做完,有时候因为事情多,还得起更早。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思考,李鹏飞发现了牛场的不足之处。“原来牛场是一个坑,下雨天雨水流不出去,牛就休息不好,不能好好吃料,生长速度就慢了下来。”李鹏飞说,为了改善养牛场的环境,他和父亲商议,把牛圈垫高了许多。现在到了下雨天,牛圈里的水都能够流出去。
李鹏飞父亲发现,李鹏飞虽然对养牛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管理起来一套一套的,很有思路,表示甘愿当配角,让儿子做主。他说:“我们都是大老粗,思想观念比不上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啥事都能在手机上搜到,懂管理,能学到好的经验,让他做主,我是一百个放心。”在李鹏飞的建议下,养牛场买回了玉米粉碎机,扩大了养殖规模,由原来的16头牛增加到了25头。
“以前,所有的草料都是在外边买,多花了钱不说,有些草料还不好,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自己种草。”李鹏飞说,他在网络上查询到牛专门吃的草,一亩地的产量就能达到10余吨,便购回种子,在自家的七亩地里种上。“我们这边的天气比较凉,像这种草,在南方一年能够成熟四茬,在我们只能够成熟两茬,但这也为我们节省了不小的开支。”李鹏飞说。
李鹏飞开始养牛以来,为父亲提出了不少的建议,让养牛场逐渐走上规范养殖的道路。对于未来,李鹏飞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上个月在蒲县农商银行薛关支行申请了30万元的贷款,准备把牛场修建一下,再买进一些母牛扩大养殖规模。”
记者 刘文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