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以为只要埋头苦干就能赚钱致富,现在明白了只有掌握好技术才能让致富路越走越稳!”站在种植草莓的大棚内,邱文杰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这是侯马市凤城乡北王村里的一处“美景”,蕴含着村民邱文杰对未来的憧憬。80后邱文杰虽然经历波折,但是他为了心中的梦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找对了路子,不断将产业做大。
◆初种大棚遭坎坷
“刚开始,我种的是侯马市乃至周边县市最贵的葡萄。那会儿大家都夸这个葡萄好,但也是因为种葡萄赔得最惨。”在逐渐成为大趋势的时期,一直想搞一番事业的邱文杰心动了,他放弃在外的工作,回乡尝试大棚种植。2014年,他承包了村里的24座温室大棚。经过多方了解,邱文杰决定种植大棚葡萄。他只身跑到沈阳,学习种植葡萄的技术,并引进了抗旱、抗寒、抗病力极强的茉莉香葡萄。
“当时,沈阳的果树专家亲自现场指导,我也用心学习和管理,葡萄的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00余亩。那个时候,我们的葡萄是无公害化种植,不施任何农药,口味是其他品种葡萄不可比拟的。虽然侯马的气候和环境很适宜这种葡萄生长,但由于技术掌握得不好,导致葡萄连年减产,最终没法维持下去。”邱文杰说。那次种植经历给他上了一堂警示课,让他认识到大棚种植中技术的极端重要性。他决心重整旗鼓,但巨额的亏损和重启需要的资金成为了横在他发展面前的“拦路虎”。为了帮他渡过难关,侯马农商银行凤城支行及时为其办理10万元贷款,助力他重整旗鼓再出发。
◆狠学技术成“专家”
2015年,邱文杰成立了侯马文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新的计划。他先是在周边县市考察,脚步踏遍了各大种植基地,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圣女果种植上。“我和西安番茄研究所合作,从他们那边引进了种子,为了不再重蹈覆辙,我特别谨慎,先试种了一部分,边种边学习,技术在不断地磨炼中得到提高。”邱文杰说,这一次的成功尝试,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在技术上吃过亏,邱文杰就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他说,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为了学技术,他可以跟在专家身后一字一句地听,也可以一头扎进大棚里,没日没夜地照料看护,这种锲而不舍的拼劲,让邱文杰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圣女果“土专家”。“通过这几年种植和观察市场,我也有了自己的创新。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增加附加值,我率先在侯马开展了圣女果串的种植和采摘,一串串的圣女果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口感受到了消费者青睐,销售价格是普通果实的一倍以上,并且十分抢手,远销西安、太原等地。”谈起自己的成功,邱文杰充满了自豪。除了销售果实,他还与多家种植合作社签订育苗订单,每年销售苗木150万棵左右。凭借着果实和育苗销售,邱文杰切实尝到了大棚种植带来的甜头。
◆转型发展创新路
困难总是不期而至。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正赶上邱文杰的圣女果丰收时刻,一颗颗成熟的果实运不出去,1万公斤可能就要烂在家里,他急得焦头烂额、嘴唇冒泡。“凤城支行听说后,先是发动职工内部消化了150公斤。为了帮我多销一点,他们又发动员工寻找客户资源,帮忙解决圣女果的滞销问题。可以说,他们做的努力比我都多,真的是雪中送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邱文杰十分感慨。经过努力,凤城支行先后为其对接联系到18个大小超市、蔬菜铺,为他的圣女果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用实际行动给予了邱文杰大力支持。
“我这个大棚区常年需要十几个人,到用工高峰期的时候,每天需要50多人。最初,所有的大棚都是我自己干。后来,我发现技术和销售渠道是更加稀缺的资源,我要把这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了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邱文杰决定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逐步把精力转到技术和销售上。于是,他把一部分大棚租给村民,让村民经营,他全面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村民可以放心种植。去年,他还经营着5个大棚,今年为了更专心地搞技术和销售,他决定只留一个大棚用于实验,剩余的全部租给村民。
为了改善土壤养分和适应市场需求,邱文杰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今年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他决定引进新品种的草莓。走进一座温室大棚内,闷热让人汗水直流,但十几个村民依旧在忙碌地栽种。“这个草莓的口味好,现在栽种到元旦的时候能够上市,正好卖上好价钱!”为了让草莓能够获得良好收益,邱文杰提前做足了功课,在技术和销售上已经胸有成竹。
“为了帮助我下一步扩大规模,侯马农商银行又给我30万元贷款的支持。我想将大棚种植产业发展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邱文杰对大棚种植的执着,让他的农业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