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剪纸艺人郑洪峨:人生无处不春风

2017-08-30 10:09: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人生无处不春风”,这是浮山剪纸代表性人物郑洪峨为自己的《博艺足迹》(书画图片版)所作代序的题目。

  一如这个题目,数十年来他在剪纸艺术世界里探索、创作、创新,声名远播,获誉颇多,时至今天虽已是75岁的年纪,依旧创作不止,艺术生命长青。

  不久前,记者来到郑洪峨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室拜访,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神矍铄,谈及自己的剪纸艺术之路更是娓娓道来。

郑洪峨正在向来访者介绍他为“人说山西好风光”而创作的作品。

  ■今生与剪纸结缘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我市浮山县,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1943年,郑洪峨出生在北王乡史壁村的一个耕读世家。擅长中医的祖父、父亲闻名乡里,心灵手巧的母亲纺线织布、剪纸绣花都是一把好手。由于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他很早就喜欢上了剪纸艺术。

  高中毕业后,郑洪峨报考了山西大学美术系。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笔试合格的他却因为政审原因无缘大学。此后,校长毛国栋让郑洪峨留校任初中美术教师,给了他就业再深造的机会,也给了他教学相长的平台。

《美丽山西》(剪纸)

  1964年,浮山县二轻局开发槐埝乡砚凹掌砚石,成立了砚台社,又是毛国栋校长推荐郑洪峨成为一名砚台刻花工人。为了提高砚台知名度,郑洪峨曾带着刻有剪纸图案的砚台赴京拜访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老先生预言,今人多写硬笔,鲜用毛笔,砚台石质不错,但恐市场难以销售,同时还讲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老一辈艺术家力群等创作新剪纸的故事,鼓励郑洪峨用手中的工具制作一些剪纸作品来,前景广阔。一语点醒梦中人,郑洪峨从此便把剪纸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年,他的处女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山西群众文艺》封面采用,这对一个21岁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很大的鼓励。

  1970年,山西群众艺术馆的赵俊杰先生下放到浮山文化馆工作后,把繁荣浮山文化的重点放在了民间艺术上,也由此把郑洪峨引上了剪纸创作之路。1975年,郑洪峨创作的《五业兴旺》由山西出版社出版年画。时隔一年,他又创作了成名作品《农事图》,该作品参加了全国年画展览,原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建设》用五国文字印刷发行世界各国。而这也成了郑洪峨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他开始展现出令人艳羡的艺术天赋,走上了真正意义的艺 术创作之路。1978年,他的作品《农业机械化》参加了首都景山公园剪纸展览。1979年,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挂笺参加了全国科普美展,并获得二等奖。同年,郑洪峨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传承是一种责任

  1984年,组织任命郑洪峨为浮山县文化局副局长,1987年任局长。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转变,他把浮山文化的重点放在了民间剪纸、民间鼓乐和民间小戏上。通过普查摸底,浮山发现了一批民间艺人,挖掘出流传在民间的艺术瑰宝。期间,郑洪峨促成了“浮山县民间剪纸展览”在省城太原的举办。此外,他还带领10名剪纸艺人赴省城参加剪纸大汇剪,斩获多个奖项。作为民间艺术瑰宝,“浮山剪纸”的名气越来越大。也是在这一时期,浮山县被省文化厅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3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贾存仁与弟子规》(剪纸)

  郑洪峨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生命的延续在于儿孙,艺术的延续在于青年,要引导青年深入进来,再扩展出去。基于这种思想,他不断地组织各种青年培训班,到各个学校去给学生授技传艺,在浮山县掀起了学习剪纸艺术的热潮。由他绘图、采新峰书写的《弟子规》正楷描摹版目前已成为全县中小学生读国学经典、练硬笔书法的“教材”。

  退休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郑洪峨自筹资金兴建了“东方艺术博览馆”,同时建立了“郑洪峨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室”,实现了集展示、培训、创作、销售于一体的艺术平台。期间,他完成了对浮山老艺人的建档立传;编著了《浮山民俗与剪纸》一书,创作了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大型剪纸《晋善晋美》《老子八十一化图》《贾存仁与弟子规》等。同时,培训剪纸学员、举办专题艺术展览和对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剪纸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了以艺养馆之路。

  步入东方艺术博览馆,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令人陶醉。这个民间艺术活动中心,为园林建筑风格,包括艺术展示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艺术制作中心。其中展示中心设有民间艺林厅、艺海拾珍厅、渊洁童话厅、乡梓艺存厅和郑洪峨民间艺术研究工作室。这里不仅是民间艺术瑰宝的荟萃之地,也是浮山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至今在郑洪峨的新浪微博里,仍时常更新着来自国内各地的访问者在博览馆里参观、学习的动态。

  东方艺术博览馆倾注了郑洪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毕生心血,这里曾于2008年成功举办了“迎奥运全国剪纸大奖赛活动”,2009年荣获“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浮山剪纸博物馆”,2014年被省总工会命名为“郑洪峨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工作室”。郑洪峨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当代书画家艺术家”“最具影响力的剪纸艺术家”“山西省十大文化创新人物”等称号和荣誉。2012年1月,郑洪峨入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生命在于创新

  艺术源于时代,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为讴歌时代、讴歌生活服务的。数十年的阅历使郑洪峨深深地感到,是生活给予了他艺术的素材,是时代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翻阅《郑洪峨剪纸作品集》,从《农事图》到名人肖像,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或是撷取某个生活片段,或是描摹某个历史瞬间,无不充盈着时代气息。

《弟子规》(剪纸)

  郑洪峨与他的剪纸之所以被业界称道,还在于他对传统技法的创新发展。浮山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浮山剪纸属于北方染色剪纸中的单色剪纸,具有粗犷、装饰性强、富有故事情节等特色。在当地传统的剪纸技法中,人们通常都是使用剪刀,而郑洪峨却在这个基础上,受古玺特别是篆玺的影响,加入了刀刻,融入了木刻的形式,使剪纸技法更具有细腻性、灵活性和多面性。他的剪纸艺术,既不像南方剪纸那样细柔,也不像北方剪纸那样粗犷,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粗中见细、巧中藏拙、媚而不俗、雅俗共存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根据,使剪纸艺术由“下里巴人”走向了“阳春白雪”。2011年,郑洪峨设计剪刻的《老子八十一化图》,长达12米,画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讲述了老子得道成仙的全过程,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也成为他的得意之作。

  郑洪峨的剪纸形式多样,以单色、染色、套色三种并存发展,且有五大特色,即线条连接、夸张变形、内容丰富、折叠对称、黑白灰三种色调对比。剪纸内容包括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楼阁,主要以人物为主。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仕女图、农事图、八仙过海图、神话人物、十二生肖、古代科学家、花瓶等多种系列,产品畅销12个国家和地区。

  时代在发展,剪纸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许多人并不知道,郑洪峨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亲叔叔。前些年,受侄子的启发,他拓展剪纸发展空间,专研人物肖像剪纸。时至今日,已制作了包括爱因斯坦、乔布斯等150多位国内外现当代名人的剪纸肖像。他还在徒弟的帮助下开通了“郑洪峨剪纸人物肖像”的淘宝店,为网友订制个性肖像剪纸,深受喜爱者追捧。仔细观赏这些形神兼具、画面灵动、技法细腻的作品,让人不禁大呼“像!像!真像!”郑洪峨就是这样一个为艺术上下求索而又孜孜不倦的人。8月24日,他的三幅作品——《美丽山西》,以及携长孙盼盼创作的大型剪纸《贾存仁与弟子规》和《弟子规》入展山西省第三届文博会,一时引来观众围观点赞。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