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残败不堪的学堂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
从四角不全的黑板到多媒体配置齐全的“白板”;
从用案板充当办公桌到平整的木质四方办公桌;
……
30余年时间,他见证着山区学校建设一天天完善起来、学生学习环境越来越好。他叫宋殿民,是翼城县浇底乡浇底学校的一名老师。“以前的苦日子结束了,学生们好我就高兴。”宋殿民黝黑的脸上浮现着笑容,“教书是我的人生信仰,这辈子我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是去是留 一个关乎信仰的抉择
1984年9月,宋殿民从浇底一所初中毕业,是继续念书还是去教书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们家条件很艰苦,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我特别理解穷人家孩子渴望改变命运的心,上学读书就像是黑夜里的一道光一样。”宋殿民回忆,当时山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出家乡,去县城甚至更大的世界看看,宋殿民选择留在家乡浇底教书。
那个时候,宋殿民在最偏远的杨家沟初小任教,学校是一孔离居民很远的破窑洞,白天有学生做伴,可一到晚上狼嚎狗叫此起彼伏,他被吓得整夜不能入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勤奋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关心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矿山工作的哥哥来看我,看见这么差的工作环境很吃惊,甚至说要给我介绍矿上的工作。”18岁的宋殿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些摇摆,“矿上一个月三四十块钱,我一个月5块钱,养活自己都困难。”尽管如此,看着自己的学生渴求知识的面庞,想着他们对自己无限信任的眼神,宋殿民又一次选择留下来。
史瑛、王维艮……尽管从学校毕业后很少见面,宋殿民到现在依然能详细记起来他读书时候老师们的样子、名字。“他们对我的关心照顾很周到,让我觉得很温暖。”宋殿民说,“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我不奢望能改变别人的命运,但是我希望能让我的学生们看到命运的各种可能性。”
温暖传递 一个都不抛弃不放弃
两张单人床,一个电视机,一只暖壶,一个大柜子……简单的教师宿舍,这个柜子的“内容”最为丰富。打开柜子,首先看到的是学生们的作业本和宋殿民的批改记录。批改记录上记录着每次的作业完成优秀者、未及时交回作业的学生等。“你看每次完不成作业的都有这个崔彩红。”宋殿民说,“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他们,我会根据孩子们的不同能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宋殿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喜欢学习的崔彩红,却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学生,她总能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这一样是值得表扬鼓励的。宋殿民说:“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在他们所擅长的地方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我希望看到的。”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当看到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宋殿民就主地给他们交上了学费,让他们安心学习;当学生没有钱买学习用品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节省下的钱给学生买文具;当学生生病时,他就第一时间把学生亲自带上到医院治疗……今年七年级、刚从宋殿民所带班级毕业的李敏说:“宋老师的温暖,我们班每个学生都记在了心里。”
使命当前 一辈子遗憾却不后悔
为了忠爱的教育事业,为了教好贫困的山里孩子,宋殿民对自己的家庭很少顾及。他的妻子崔月苹,为了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好学生,心甘情愿照顾家里的一切,既要做好家务,又要做好地里的农活,没有一句怨言。妻子的理解支持是宋殿民最坚实的后盾。
“我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初中毕业就工作了,我也没空给她补课。”对自己的孩子,宋殿民只有愧疚。但是最令他遗憾的是母亲去世前他未能尽孝于床前。2011年4月,宋殿民的母亲重病,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宋殿民每次回家都会和其他老师调课,在家待不了一会儿就又要回学校。“母亲那个时候总是希望我能在她身边多陪陪她,可是我都没有做到。”宋殿民有些哽咽,“这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我亏欠她老人家的情意太多。”
站在浇底学校二楼看着楼下学生们嬉闹,宋殿民若有所思。“其实我不后悔,人民教师挂着‘人民’两个字,那就是使命大于天,必然要有一些牺牲。”宋殿民说,“我这辈子大概都离不开这三尺讲台了,也不会走出浇底,我要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