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杨俊峰:“门外汉”成了“土专家”

2017-12-19 09:08: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供暖季到来,襄汾县南辛店乡刘庄村,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一道个儿不高、有些胖、拿着保温杯、骑着电摩的身影,出现在村中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看天然气用气量。他就是这个村的当家人,村委会主任杨俊峰。

  一天不看,心里着急。见到杨俊峰,他开口就是一句畅快话,“一般室温要达到20度左右,18千瓦的壁挂炉一天用天然气8立方米到10立方米,22千瓦的十四、五立方米,26千瓦的十七、八立方米,30千瓦的则需要23立方米左右了,多大面积就用多大的炉子,这样最实惠,也能烧得起。这都是有据可查的。”杨俊峰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介绍了起来。

  刘庄村是该县第一批实施“煤改气”工程的村子。“煤改气,不仅对群众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对咱村干部也是个新鲜事。”杨俊峰说,“工程实施的担子压在村干部的身上。要想实施好,首先要让群众明白,干部更应该明白。”

  不明白,咱就学,不懂,咱就问。说学就学,说做就做,做事雷厉风行从来不拖泥带水,这就是杨俊峰的风格。自从3月份刘庄村开始实施“煤改气”工程以来,他就一身扑在工地,从拆锅炉、路面开挖、管道入户,再到后来的壁挂炉安装、天然气通气,杨俊峰一路跟过来,已经把如何安装、使用天然气了解透彻。“能不透彻么,刚开始改天然气的时候,很多村民不了解情况,心里没底,我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天然气的好处,给他们算要花多少钱,每天在村里转十几圈,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

  走一路,说一路。来到村民郭小荣家中,杨俊峰查看了他家最近几天的用气记录。他拿出手机一边念叨一边算了起来,“以后天会更冷,按照每天9.5立方米的用气量,一个采暖季120天,一立方米2.35元,减去补贴的900块,总共不到1800元。”

  “我家取暖面积只有80平方米,刚开始安装壁挂炉的时候不懂,听人说大的好,我就安了个26千瓦的,后来我换成了18千瓦的,为啥?杨主任自己已经实验了,功率越大,烧气越多,和实际面积不匹配,白白浪费钱。”村民郭小荣说。

  解决部分群众跟风、好面子,安装大容量壁挂炉的问题,杨俊峰一家一户跑,算面积、讲道理。

  “现在我们村全都安的合适,保证冬天取暖烧得起。”说起这件事,杨俊峰满是自豪。

  其实“煤改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何止这一件,做群众思想工作就是另一件难事。“有些人在村里那一片比较有威望,周围的人都信他,他家要不安装,周边人都不安,费了老劲儿说通他家,一下子就带动了十几户。”

  村里一户人家,家中不是很宽裕,不想安壁挂炉很大原因就是担心贵,担心安全问题。

  有问题、有担心不怕。杨俊峰不停地给这家的当家人讲,把问题都讲透了,这户人家安装上壁挂炉,用上天然气取暖后说,“现在算算,用天然气连取暖带做饭,一冬天大概3000块钱,和往年烧煤差不多,我心里也有个底了。”

  从阳春三月的发动到冬天的温暖,忙碌了大半年的杨俊峰,成了村里的天然气取暖“土专家”。

  “从开始施工,杨俊峰就一直跟着,遇见需要村里协调的事情,也是他出面,总之没让工程耽误过一天,后来工作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他也跟着上,现在壁挂炉出了什么故障,哪儿有问题,他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负责南辛店乡“煤改气”的天然气公司负责人狄志刚对杨俊峰竖起了大拇指。

  “我家孩子小事多,天然气做饭都能省半个小时。安这个炉子,还是杨俊峰给上的水,他懂的可多啦。”村民刘全喜说。

  “天然气用着就是方便,它是恒温呀,调好温度就不用管了,再也不用半夜添炭,大早上倒灰啦。杨俊峰给我们村干了件大好事。”村民王成群说。

  日已过午,杨俊峰给保温杯里灌满水,骑上电摩准备去下一家看看天然气用的怎么样。就这样,“煤改气”从春走到冬,也让杨俊峰从“门外汉”成为了“土专家”。(焦玉龙 贾安妮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