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邮递员赵登元:坚守的“乡村信使”

2018-01-12 09:53: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赵登元是乡宁县关王庙乡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33年的寒来暑往、风霜雪雨,始终奔走在“乡邮”路上,用行动践行服务至上,在异常艰苦的“乡村信使”生涯里为群众送去诚信,也送去了温暖。

  1984年,17岁的赵登元背上邮包,从此开始了三天一循环的投递工作,当时他负责的是关王庙乡11个行政村4个中心校的邮道。昔日的关王庙乡交通极为不便,路况很差,由于不少村子在大山里零散分布着,没有交通工具的赵登元,只能背着40公斤的邮件步行,一趟就是90公里,这一走就是整整16年。从白燕至东沟村的一条山路特别狭窄,仅容一人行走,遇到恶劣的天气更是危险,雪天特别容易摔倒,必须依靠拐杖慢慢前行,稍有不慎就会滚下山沟。曾有一次,因为大雪齐膝,赵登元滑了下去,幸而被路旁的蒿草挡住,捡回了一条命,在休息片刻后,依然背起邮包继续上路。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下午,在大河林场送报的赵登元,遇到了开车送矿石肩胛骨受伤的赵青山。当时情况非常严重,赵登元毫不犹豫地伸手救助,拦了辆车把赵青山送到了离大河较近的稷山医院,在包扎结束返回后,赵登元仍然坚持把剩余的报纸、信件送完,步行回到家后已是深夜。

  步行的16年,是赵登元最难忘的16年,他不仅是一个连接山里山外的移动“信使”,而且把助人为乐深深融为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解决吃饭住宿问题,用赵登元的话说:“出一个班得住两夜,每周出两次,那16年是吃百家饭、睡百家炕过来的”,大河村的田刘锁,是赵登元借宿的一户村民,每次住下来赵登元总是最早起来帮忙干农活,不然心里过意不去。农忙时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他还会经常帮忙收麦子,田刘锁非常感动:“像你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当时关王庙的西汾沟村没有卖铁制品的门市部,柴月明家需要炉圈等铁制品,背着20公斤邮包的赵登元还要再扛上几件铁制品,柴月明感动地直夸赵登元是实在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赵登元助人为乐的事迹不计其数,可以说,关王庙乡没有人不认识他,提到他无不夸赞。

  2002年夏季的一天,调任台头镇邮政所做营投员的赵登元正在忙着办理业务,在附近煤矿工作的湖北工人罗庭香前来汇款,匆忙中将剩余的3000元落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打扫卫生的赵登元在柜台下发现了装钱的小袋子,他急忙骑着摩托给在路边焦急等待的罗庭香送去。面对罗庭香拿出200元感谢费,赵登元当即婉拒了,罗庭香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为了表示感谢,罗庭香请同事代笔,在市里的报上登了封感谢信。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赵登元从来不叫苦叫累,在投递工作中一定会按时按点把邮件送到。据赵登元回忆,唯一请过的三天假是因为结婚,还找来弟弟代班。每年的八九月是赵登元最忙的时候,他要负责将辖区内考生的高考录取书送达。家住丁盘村车家庄的曹保胜考上了大学,赵登元接到通知书时离他开学还有3天,当时已是晚上,但他一刻不敢延误,把这份“家庭的期望”及时送到了曹保胜的手上。

  近些年,在交通运输条件有所改善后,赵登元自掏腰包买了摩托车、三轮车。他虽然不在老乡家住了,但是春去秋来帮助群众送化肥。今年50岁的赵登元说:“长期骑着摩托在路上跑,膝盖已经落下了毛病,一变天就疼。毕竟年纪大了,今年感冒的次数特别多,感冒药就随时备着。”虽然很多人觉得“乡村信使”的工作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是赵登元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说:“只要在岗一天,我就守岗一天、尽责一天。”他要把这份倾注了半辈子精力的“信使”之路走得更远、更好……(王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