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中市村,位于吉县壶口瀑布东隅的开阔垣面,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隶属于吉县壶口镇,下辖4个自然村。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世代勤劳而纯朴的中市人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却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近两年,中市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除了来自国家扶贫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许多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由市审计局派驻中市村的“第一书记”刘凯便是其中之一。
自2015年8月到中市村以来,刘凯扎根农村,遍访村民,吃透村情,想方设法引资金,一心为民办实事,与中市村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7年8月,原定两年扶贫期已到的刘凯选择继续留在中市村,站好脱贫摘帽验收前的“最后一班岗”。但,天有不测风云。当年12月1日凌晨,35岁的刘凯因胃部剧烈疼痛,被连夜送到市人民医院,最终被确诊为结肠癌。
一本有温度的民情日记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市村刘凯的办公桌上,记者随手翻阅他的一本民情日记,朴实无华的词语里饱含着这位“第一书记”的民生情怀——
“5月16日,走访村民,聊了聊大家关心的问题。有的是关于修路征地,路边刚盖好的房子不想拆,有的是关于在景区摆摊没有地方吃饭的问题,都是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征地是由镇政府统一筹划的,要一家一家谈。景区饭店问题要与村两委商议。”
“7月27日,今天下雨,早起后出门查看情况。由于下雨导致进村路中间被冲出一条深沟,部分路段坑洼严重,车辆无法通过。单位帮助协调的60万元修路费用已到县财政局,与镇上协商如何申请项目。”
“8月23日,与会计摘花椒。”
“11月10日,张勤学老人送来一小把葱。”
……
厚厚的日记里,像这样看似平凡而琐碎的事比比皆是。刘凯把这些琐事记在本上,更放在心上。正如他日记中所言“许多事情在我们眼中是小事,而在群众眼里就是天大的事。作为村干部,我要时刻为民着想,该落实的政策落实到位,能为民申请的政策优惠要帮着申请,使群众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贫困户张仁荣至今还记得,两年前,刘凯主动帮他解决启动资金,支持他开起了小卖铺,还时常利用回临汾的机会帮他进货,使他省时省力又节省了出门的开支,这让他一直心存感激。
下市自然村一处危旧的土窑洞里,五保户张生龙、张虎生正准备搬入易地移民搬迁安置房。兄弟俩都是盲人,都是刘凯的帮扶对象。提起刘凯,二人口拙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表达他们眼里的好书记:“刘书记是我们的亲人,他只要有空就来看我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不是他,我们哪里能住进搬迁安置房。”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94岁的张勤学是中市村最年长者,也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中医。以前刘凯经常去看望老人,听老人讲些村风民情,并向老人讨要治胃痛的药,时间久了,两人成了忘年交。记者离开中市村时,张勤学老人拄着拐棍,艰难地爬上数十米高的陡坡,步履蹒跚地来到村“两委”办公室,拉着记者的手说:“刘凯是个诚实懂事的好孩子,是个踏实能干的好干部!请帮我给刘凯捎句话,相信科学,好好养病,明年开春了我去看他!”
一个有分量的“成绩单”
提及刘凯,中市村党支部书记张耀荣连连竖起大拇指:“刘书记不愧是太原理工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确实了不起!”接着,他情不自禁向记者列起了刘凯驻村两年的“成绩单”——
刘凯到中市村后,一方面协助镇党委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党小组组织机构;一方面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全村党员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还组织大家学习科技知识等,使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了一大截儿。
针对集体收入薄弱的问题,刘凯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为村里争取到安装光伏发电项目指标。2015年底,总投资8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进村路年久失修,给村民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不便。刘凯积极争取到吉县财政“一事一议”资金20万元,用于整修壶口至中市的道路。目前大货车可直接开到地头拉苹果,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为解决村里农田浇灌难的问题,刘凯充分发动群众,挖沟渠引水到果园,改善了200亩果园干旱时浇水难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市村每到用水高峰期就会断水数月。刘凯依靠扶贫工作队向市水利局争取资金3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300立方容量的蓄水池。
完成了中市村东头自然村的亮化工程,硬化了下市自然村1公里道路,建成了乡村旅游服务便民中心……
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5年的197户528人,动态调整到2017年底的两户4人。
张耀荣深有感触地说:“刘凯真正是扑下身子实干、与老百姓心贴心交朋友、尽心竭力为村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一张有缺憾的“全家福”
“全家福”是一个家庭团聚的美好纪念。然而,提起它来,父亲刘河群眼神里流露着遗憾和伤感。
刘家的这张“全家福”,拍摄于2016年9月二儿子结婚时。按照老家曲沃农村的习俗,刘河群老两口原本指望成家立业的长子刘凯替他们张罗这场婚礼。可是,扶贫工作离不开,刘凯不但没有帮着父母操办弟弟婚事,就连婚礼当天也没能出席。
每当看到这张“全家福”,刘凯总觉得对不住父母和兄弟,然而让他感觉亏欠最多的是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妻子王秀娟是国网临汾供电公司的一名合同工,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值长一职。两人于2012年领证结婚,2014年3月女儿鑫鑫出生,那时刘凯还在部队服役。2014年12月,刘凯转业到市审计局后,王秀娟本以为可以团聚了,没成想2015年8月他又被派驻吉县中市村任“第一书记”。
王秀娟每天上班,还要接送孩子,遇到值夜班或者孩子放假,只好把孩子带到单位。女儿鑫鑫从小体弱多病,半夜三更发烧是常有的事,每每此时,她总是备感无助,也有些抱怨和委屈,但这些抱怨和委屈最终也化成了理解和支持。
一份沉甸甸的捐款单
刘凯病倒后,家人担心,乡亲们牵挂,市审计局的领导和同事们更是忙前忙后。获悉刘凯的病情后,局长陈焕成和班子成员多次去医院看望,并帮忙联系外地专家。在局机关捐款仪式上,陈焕成几度哽咽,他说:“刘凯从部队转业到审计局后,能够克服家庭困难,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到偏远山村扶贫,工作中任劳任怨,不叫苦不喊累。两年派驻到期后,再次受领任务,继续留守在扶贫一线。如今他身患重病,希望大家能为这位优秀的审计干部献上一份爱心!”
话音刚落,“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头下,一笔笔带着深情厚谊的捐款被投进了捐款箱。市审计局75名干部职工捐款6万余元。王雅菊是外资科的一名普通科员,她捐出了1000元。她说:“刘凯作为一名年轻同志,能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地方工作,是我们的榜样。如今他病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在副局长、驻中市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毛志中心目中,刘凯是位学习勤奋、工作踏实的年轻人。2014年,刘凯以全市军转干部考试第一名进入审计局,第二年全局审计师资格考试又是第一名。
扶贫期间,刘凯的工作更是多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肯定。他住院后,吉县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面对大家的热切关怀,病床上的刘凯满眼是泪,充满感激地说:“到中市村当‘第一书记’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时时刻刻牢记组织的嘱托,不敢懈怠……”
记者 胡丽丽 姜秀丽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