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平在察看病历。
临汾新闻网讯 在常人眼里,ICU病房是谈之色变的“禁地”。无论是门内挣扎在生死线的重症患者,还是门外焦急守候的家属,在这块封闭的区域,总令人感到压抑、沉重,又充满希望。凡是走进ICU的人,感受最深的都是白衣天使在生死线上,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而无怨无悔、默默拼搏的身影……
爱岗敬业 他被称为铁人
1970年出生的董亚平,现任霍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1994年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至该院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
在董亚平的内心,始终激荡着对患者、对生命的热爱。自他选择医生职业的那一刻起,就深知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从医23年来,他牢记职业赋予他的使命,时刻心系患者的安危,把爱心和汗水奉献给渴望健康的病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救死扶伤的事业中。ICU医生和护士的主要职责是监护和抢救,他们密切关注病人的心跳、呼吸等指数的变化,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因为每分每秒对于患者来讲都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中,几个小时抢救一个病人是常有的事,到终于可以坐下休息时,还要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的病历,为查房做准备。董亚平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十几年如一日地度过的。
还记得他医治过的第一位患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位“身体硬朗”的老人,事实上,CT片显示,老人的身体里有一种和脑组织密度相同的大量血肿,血肿对脑组织造成了严重的压迫,会随时危及他的生命。董亚平为老人做了开颅手术后,老人很快得到康复。周边县市的许多患者闻讯慕名而来,有时一天要连续做好几台开颅手术,甚至在半夜被叫醒去医院做手术。两三年的时间,董亚平手术病例达300多例,效果良好,受到外界的称赞。
无论是在医院崭露头角,还是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董亚平始终坚持在一线,在病房中观察病人,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医院的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铁人”。
医者仁心 他心系患者的安危
2004年12月,在董亚平参加工作整整十年时,医院决定筹建重症医学科(ICU),任命他为科主任。34岁的他又喜又急,喜的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急的是要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县级医院创建ICU谈何容易,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付出超常的努力。为此,他拿出舍我其谁的气魄,凭借十年中丰富的医学积累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艰辛的危重病医学生涯。
面临任务繁重、专科医生少等难题,董亚平把病房当成了家。这里的医生、护士把他当成主心骨,病人和家属称他是生命的“保护神”。董亚平经常对他们说,ICU医生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每一秒都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希望,因此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战斗。
患者刘大妈是霍州市大张镇河底村村民,今年71岁。去年8月30日,她因颅内占位病变术后意识不清20天,被一些医院诊为“无法救治”后返回霍州。刘大妈的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老人送到该院。在董亚平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刘大妈居然奇迹般地醒来了。通过后期的诊疗,老人逐渐恢复了意识,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一个月的精心照料后,老人出院回家静养。老人远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十分感激医生把母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专程到医院给董亚平送了一面锦旗……
不忘初心 他牢记治病救人的天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年来,董亚平不忘初心,始终把方便病人、关爱病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处处以自身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005年一个夏天的夜晚,董亚平从太原出差回来。途中看到高速匝道上有一个人正趴在地上。当时,来来往往的车辆飞驰而过,十分危险。董亚平当即让司机停车,快步上前观察情况,发现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口鼻及耳道出血,但还有微弱的呼吸,便立即拨打了120。将伤者送到医院做头颅CT后,他发现病人的颅内出血需要立即手术,但当时无法联系到家属。看到患者的口鼻仍在不断出血,出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他选择及时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闻讯赶来的伤者家属,眼含泪水激动地拉着董亚平的手,久久不放……
这件事,被当作霍州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典型教材,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专题片广为宣传。
多年来,董亚平的手机没有关过机、没有换过号,凡是诊疗过的病人都留了手机号方便随时联系。他说:“宁可饭不吃、觉不睡,也要先满足病人的诊疗需求,先为患者解决病痛。”在患者心中,董亚平早已是守护他们生命的“战士”。(董 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