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峰和他的学生们。
临汾新闻网讯 1995年9月,带着无限激情,怀揣满腔热诚,王永峰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23载,校园里留下了他与学生们奔跑追逐的身影,教室里洒下了他和学生们探索求知的汗水,成绩簿里留下了他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一串闪光的荣誉。
用心教学用爱育人
刚毕业那年,王永峰被分配到侯马市凤城乡西赵学校任教,代了两个班的课。毕竟是新手,他一方面勤于向老教师请教,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充电”,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们爱上他的课。课堂上,他努力践行《新课标》和先进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等教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年复一年的实践提升、反思成长中,王永峰由一个青涩的新手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先后荣获侯马市基础教育赛课一等奖、侯马市教学成绩突出先进个人、侯马市教学能手称号,并在侯马市组织的五项全能教学能手大赛活动中荣获数学组第一名,2017年荣获临汾市十佳教师称号。
“一个老师只有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除了在教学上下工夫,王永峰在育人上也有了一定的心得。他练就了一双慧眼,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哪个学生,他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夸奖几句,树立学生自信心。“你今天真有精神”“你学习真用功”等,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如拍拍高个子学生的肩膀、摸摸矮个子学生的头,学生回答问题时竖一个大拇指、亮一个“V”字等,都无疑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凭着这份独特的用心,在20多年的工作中,他使许多“锈锁”开了“心窍”、“野马”驯为“佳骏”、“丑小鸭”变身“金凤凰”、“顽石”化为了“金玉”。
带头教研引领成长
教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作为临汾市学科带头人、侯马市凤城乡中心校教研组长,王永峰确立了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教研思路。他亲自带头上示范课,并发动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做公开课展示,要求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好的经验和方法,认真进行反思,在教学工作中寻求突破,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取长补短,积累小经验,汇集大成果。他以身作则,和老师们一起坚持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成长,写好理论摘记,撰写教学论文。几年来,该校教师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刊物上发表,全校的教研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在做好中心校教研工作的同时,王永峰连续多年承担侯马市寒暑假教师培训示范课任务,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获山西省优质课二等奖。
作为中心校教研组长,他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带动一方教育发展。截至2017年,他共帮扶青年教师二十余人,通过做示范课、互听互评、同课异构等活动,每位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成长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力军。
拼命三郎愧对家人
工作中这样“拼”的王永峰,在生活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005年的冬天,王永峰正在上课,家人打来了电话,说孩子得了急性喉炎,高烧39度多。他心急火燎,连忙打电话让朋友帮忙把孩子送往医院治疗,自己则上完课后才赶到医院。望着孩子痛苦的表情,他无言以对,内心里只有愧疚:为了学生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但对家庭、对亲人,他付出的确实太少太少了。孩子住院30多天,他每天都去看望,但就是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误过一节课。
2010年,父亲突发心梗,情况非常危急,老家的父老乡亲将老人送到了镇医院。接到电话时王永峰正在上课,安排完工作后才急匆匆地赶回老家。此时父亲正处于高度昏迷的状态,他依偎在父亲病床前,握着父亲粗糙的手,愧疚的泪水不禁滴落下来。第二天父亲慢慢醒来,医生说病情暂时稳住,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向主治医生了解了父亲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之后,他嘱咐哥哥、妹妹照顾父亲,自己又连夜赶回学校上课。一个月后父亲需要做支架手术,他本答应家人一同去北京陪父亲治疗,但恰逢小升初考试,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课程,他还是回到了课堂。这样煎熬了一周,他终于盼来父亲手术成功的消息,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人生是用来追求的、奋斗的。回首来时路,无论洒下的是汗水还是泪水,王永峰都认了,“只求无愧我心就好”。
记者 郭璞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