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乡村信使”赵登元的35年坚守

2019-01-07 09:11: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35年来,每天早晨睁开眼,赵登元就开始在脑子里规划这一天送邮件的路线;晚上临睡前,他惦记的仍是谁家今天没人,要尽快确认收件人是否拿到邮件。

  35年,35万公里路,10个乡村,1000余户人家,十万余件快递,零投诉……从两条腿送信到“三个轮”送件,从满村找人到微信电话联系,从白净小伙儿变成黝黑“大叔”,乡宁县关王庙乡杜家庄村村民赵登元被乡里人亲切地称为“乡村信使”。

  百家饭里盛满乡情

  1984年,17岁的赵登元成为关王庙乡邮电局的一名邮递员,负责往关王庙乡的10个村子投递信件、电报、报纸。彼时的关王庙乡大都是土路,赵登元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背着重达40斤的邮差包,靠着两条腿,硬生生绕着关王庙乡的蜿蜒土路走,每天至少要走60里路,而且每次他一走就是3天。

  “路途太远了,绕一圈要180里地,不可能中途再回家去,一般都是由村委会安排我去老百姓家吃饭,睡觉也是走哪儿住哪儿。”年轻的赵登元不好意思叨扰乡亲,经常自带干粮边啃边走,晚上实在没办法,才硬着头皮去乡亲家借住。

  “乡亲们看我还是个孩子,都对我挺热情,很照顾我,慢慢地,刚开始那种不适感就没有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对他们的每一封邮件负责。”

  尽管山路崎岖难行,但每每想到乡亲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赵登元总能忘记辛苦,乐此不疲。一直到199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那是1990年夏季的一天,天气极度闷热,赵登元一如往常跑去关王庙乡坂尔上村送邮件。突然,武家河和东沟河相交汇的交口河水位突然上涨,眼看就要没过膝盖,慌了神的赵登元慌忙跑进附近的秦王庙避水。“生平第一次看见这阵势,附近也比较偏僻,我整个人都吓傻了。”赵登元回忆着那次让他后怕的经历。

  第二天的情形更让赵登元害了怕:“河里有一只淹死的骡子,骡子的主人爬在树上,紧紧抱着大树,我看那水位起码得有半人高,如果当时我犯点傻,可能我和那个骡子就是一个下场了。”那天继续送邮件的路上,赵登元一直都心神不宁,他发现邮递员这个工作除了苦和累,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

  在赵登元来关王庙乡当邮递员之前,曾经有5个邮递员都因为条件艰苦离开了。那次经历过后,赵登元也有了想换个工作的念头。

  “来,进家里喝口热水!”“咋没穿雨衣呢,快把我的披上。”“下雪就别跑了,又不是什么着急的信件。”……乡亲们对自己的好历历浮现在赵登元眼前。

  “那个时候整个乡镇只有一台电话,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如果再没了邮递员,那乡亲们和外界的联系岂不是就断了?”赵登元夜不能寐。他是土生土长的关王庙乡人,对这片土地和待他如亲人的乡亲们有着特殊的情愫。他的工作就像是乡亲们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如果他也退缩了,那乡亲们岂不是只能眼巴巴想着外面的世界?

  回想起吃百家饭、睡百家炕的日子,赵登元就想再坚持坚持,而这一坚持就又是16个年头。“我几乎走遍了关王庙乡的角角落落,别说乡里的父老乡亲了,就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认得我了!”赵登元打趣地说。

  包裹里藏着大小期待

  从事邮递工作35年来,赵登元唯一请过的一次假是婚假。请假的那三天里,他还把送信件的活儿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在赵登元看来,这一个个小小的包裹里面装着的可能是急用的发票或者信件,也可能是珍贵的物件,是耽搁不得的大事。特别是每年的八九月份,赵登元更是一点儿也不敢耽搁,因为包裹里装着的很可能是改变一个孩子一生命运的录取通知书。

  “之前听说有个邮递员送信的时候,没有把邮件亲自送到高考学生手上,一个原本能上大学的孩子因为通知书延误了送达,影响了报到,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家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太痛心了。”每年的这两个月,赵登元都要打起精神,挨个将辖区内考生的高考录取书及时送达。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临近傍晚时,赵登元拿到了一份录取通知书,一看收信地点在30里外的丁盘村委车家庄村,顾不得一天奔波的辛苦,赵登元便一路跑着去送通知书。晚上11点,通知书的主人曹保胜接到了通知书,对赵登元谢了又谢。要知道,当时距离曹保胜开学还有三天时间,对曹保胜一家来说,这份通知书承载着的太多太多。

  2008年,关王庙乡的路况终于有了好转,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为了缩短送信的时间,赵登元自掏腰包买了一辆摩托车和一辆三轮车,他还给自己置办了一部手机,方便和村子里的人联系。“以前收件人不在家,得托人捎口信或者留字条,可是这样我不放心,所以经常到处跑去找人,有了手机之后,打个电话找人就方便多了。”

  赵登元负责的辖区有4个学校和一个景区,最难送邮件的地方当属云丘山景区。“云丘山光景区面积就有210平方公里,得专门跑一天。”赵登元说,“山上信号不好,经常联系不到人,如果定个邮件接收点,景区又太大,怕大家不方便取。后来我看见年轻人用微信群,我觉得这是个好渠道,就建了个群,提前约好地点给大家放到方便取件的地方。”

  “快递放在熙熙超市请尽快取件。”“快递按照要求放在王贵山家,请及时取件。”“未联系到您,明早尽快给您送件。”……自从买了手机,赵登元每天24小时不敢关机,以方便收件人和自己联络。

  35年无怨无悔的付出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赵登元的微信里收藏着朋友圈一条条暖心的消息。“邮政快递员,你辛苦了一天,早点休息吧。”“路途远,路况差,服务优,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的不容易,愿邮政快递员身体健康。”“中国邮政乡宁关王庙乡投递所邮递员赵登元三十多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不愧‘临汾好人’的称号,不愧乡宁县‘道德模范’的称号!”……

  这么多年来,赵登元全天待命、全年无休,他知道,他手里的邮件是乡亲们的期待,更是他的责任所在。

  心底坚守着一份信念

  “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是赵登元为人处世的信条。

  2002年的一天,调任台头镇邮政所做营投员的赵登元正在忙着办理业务时,在附近煤矿工作的湖北籍工人罗庭香前来汇款,匆忙中将其中的3000元落在柜台。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打扫卫生的赵登元在柜台下发现了装钱的小袋子,左思右想想起来好像是个外地口音的人来汇过款,他急忙骑着摩托去附近煤矿找罗庭香。面对失而复得的3000元钱,焦急的罗庭香激动万分,拿出200元做感谢费,赵登元当即婉拒了。为了表示感谢,罗庭香请同事代笔,第二天便送来了一封感谢信。“这就不是自己的东西,那肯定不能拿,而且想想丢钱的人得多着急,将心比心,我觉得自己不过做了一件本分的事。”赵登元诚恳地说。

  除了对工作尽职尽责,赵登元还是个热心肠。在大河村送报时,他遇到了开车送矿石途中肩胛骨受伤的赵青山,赵登元拦了辆车把赵青山送到了离大河村较近的稷山医院,并在包扎结束返回后,仍然坚持把剩余的报纸、信件送完,步行回到家后已是深夜;在送信的途中,赵登元只要有时间,总会帮助曾经收留自己过夜的大河村村民田刘锁做农活、收麦子;看到西汾沟村柴月明家需要炉圈等铁制品,背着40斤重邮包的赵登元不忘再扛上几件铁制品,解他人的燃眉之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赵登元诚实守信、踏实本分的名声传遍了关王庙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登元也有自己的担忧。“我现在腰腿不行,天气越冷越难受,虽说现在条件好了,可是在沟沟坎坎间送邮件毕竟还是个苦活儿,很难找到一个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赵登元叹了口气,“现在‘乡村信使’好像看上去没以前那么重要,可是乡亲们确实需要这么一个人,我希望自己能多干一天是一天,乡亲们收到邮件时的笑脸就是我不断坚持下去的镇痛剂。这辈子只要能把这一件事做好,我就无愧于心了。”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